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二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
材料四“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1)材料一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
(2)为了保证“全体人民”掌权,雅典主要设立了哪些政治权力机构?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四,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军国大亊的决策方式存在怎样的差异。
材料一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二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三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
材料四“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1)材料一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
(2)为了保证“全体人民”掌权,雅典主要设立了哪些政治权力机构?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四,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军国大亊的决策方式存在怎样的差异。
2.单选题- (共11题)
2.
“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德意志帝国宪法》 | B.英国《权利法案》 |
C.法国《1875年宪法》 | D.美国《1787年宪法》 |
3.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由皇帝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吏……有创制法律之权,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这充分说明了德意志皇帝( )
A.注重摒弃专制主义传统 | B.真正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
C.注意协调政府部门关系 | D.反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4.
抗战期间,浙江大学从杭州西迁到贵州湄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沦陷区学校也分别内迁。有人说,“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中共游击战术的出现 |
5.
1939年,民国政府重新调整军队的战斗序列,划分12个战区,其中1/3用于正面战场,1/3进入敌后开展游击战,1/3在后方整训。这一变化表明民国政府( )
A.仍以正面战场为主 | B.保存实力准备反攻 | C.重新调整抗日策略 | D.转入战略防御阶段 |
6.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7.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发《宣示预备立宪谕》。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十多省响应。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举行“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征文活动,在16篇获奖文章中,主张君主立宪的有11篇,主张民主立宪的有2篇,未表明态度的有3篇。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这些现象表明()
A.当时拥护君主立宪者占绝大多数 |
B.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民众与立宪党人的支持 |
C.清政府的立宪活动已无法改变其覆灭的命运 |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8.
1939年新生活运动把“礼、义、廉、耻”(四维)修订成“严严整整的纪律、慷慷慨慨的牺牲、实实在在的节约、轰轰烈烈的奋斗”。由此看来,这一时期内的“新生活运动”
A.促使国民政府实现了思想上路线上的统一 |
B.成为抗日战争的根本保障 |
C.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精神,利于抗战的开展 |
D.继续宣扬儒家的伦理思想 |
9.
1964年7月,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文中***明确地强调了“防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在中国重演的问题”。基于此认识,不久***( )
A.决定与苏联断绝部分外交关系 | B.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
C.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D.要求走依法治国之路 |
11.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在某些国际事务中向美国说“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 美苏两极格局即将解体
B. 日本受到不结盟运动影响
C.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D. 中日之间实现邦交正常化
A. 美苏两极格局即将解体
B. 日本受到不结盟运动影响
C.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D. 中日之间实现邦交正常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