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外商聚集之处,主要在广州、扬州及长安、洛阳。唐政府在广州设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要求外国商船缴纳“舶脚”(关税),税率为输入货物之十分之三,宋代降为十分之一。宋初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并修定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条(法)”。南宋中期,有广、杭、明、泉、秀、温等州及江阴军七所市舶司。南宋政府还对有能力大幅增加关税收入的外商授予官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改良派关于对外贸易主张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关税税率变化的特点。
材料一 唐代外商聚集之处,主要在广州、扬州及长安、洛阳。唐政府在广州设管理外贸的官员——市舶使,要求外国商船缴纳“舶脚”(关税),税率为输入货物之十分之三,宋代降为十分之一。宋初在广州、杭州、明州设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并修定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条(法)”。南宋中期,有广、杭、明、泉、秀、温等州及江阴军七所市舶司。南宋政府还对有能力大幅增加关税收入的外商授予官职。
——摘编自候家:《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850年代以后,受内部变化与外力冲击的影响,重商的呼声开始一浪高过一浪。郑观应等早期改良派宣扬通商的重要性,把对外贸易看作振兴商务、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重视金银货币外溢问题,因此要求政府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帮助国内出口商对外竞争。到戊成前后,政府已认识到商务为富强要图,自由贸易思想占了上风。严复主张废除对外贸易中的垄断与限制,放弃国家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内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据肖绣文:《中国晚清重商思想与西方重商主义比较研究》等——摘编
材料三 图为《中美关税(加权平均)税率变化趋势和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改良派关于对外贸易主张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关税税率变化的特点。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为儒、佛、道大融合时期,书籍需求激增,但雕版印刷尚未大行,众多书籍全凭手抄。书法首次被纳入科举“明字”一科,掀起“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热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将书学列为专科,制定书学学制: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然后熟悉造字原理、字的本义、引中义等,最后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在弘文馆为官任教书法,极具权威,“十数年间,海内风从矣。”唐代科举中的书以“楷法道美”为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宋人对此评价:“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书学教育的影响。
材料 唐代为儒、佛、道大融合时期,书籍需求激增,但雕版印刷尚未大行,众多书籍全凭手抄。书法首次被纳入科举“明字”一科,掀起“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热潮。最高学府国子监也将书学列为专科,制定书学学制:先掌握标准经文的标准字体,然后熟悉造字原理、字的本义、引中义等,最后进一步扩大文字学方面的知识。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都曾在弘文馆为官任教书法,极具权威,“十数年间,海内风从矣。”唐代科举中的书以“楷法道美”为评判标准,造就了唐代空前绝后的楷书大观,宋人对此评价:“唐以身言书判设科,故一时之士无不习书,犹有晋宋余风。今间有唐人遗迹,虽非知名人,亦往往可观。”
——摘编自刘亚梅《试论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其影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书学教育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书学教育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4题)
3.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推卸战败责任 |
B.谋求制敌之道 |
C.缺乏理性反思 |
D.改进外交策略 |
4.
自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

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

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
A.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 |
B.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 |
C.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 |
D.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 |
6.
下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份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了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 |
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
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 |
7.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
8.
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翟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
9.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等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心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开始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
B.更多的革命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C.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新形势出现 |
D.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弘扬新三民主义 |
10.
抗战前期,国民政府不遗余力地宣扬世界和平不可分割、日本侵略将危及整个人类的思想。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在于
A.促使各国关注中日战争 |
B.警示世界大战可能爆发 |
C.宣传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
D.争取各国对华进行帮助 |
11.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
C.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
12.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土地兼并加剧 |
B.大量自耕农出现 |
C.有效保护非耕地 |
D.田庄经济产生 |
13.
长城通常被视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与秦长城相比,明长城整体位置向南移动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长城以北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
B.长城沿线居民不断向中原地区迁移 |
C.中原王朝对边疆的统治力不断削弱 |
D.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地区转移 |
14.
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城市规模的扩大 |
D.长途运输的便利 |
15.
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入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人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人超,1923-1927年间粮食人超量年均3842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
B.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 |
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 |
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
16.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 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
17.
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时间 | 总署大臣人数 | 军机大臣人数 |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
1861—1868年 | 7 | 5 | 3 |
1869—1875年 | 10 | 5 | 4 |
1876—1881年 | 12 | 5 | 5 |
1882—1884年 | 12 | 6 | 4 |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
18.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
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
19.
某绘画体系大体经历了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以金石入画三个阶段,成为一个自足的绘画体系。这一绘画体系的作品( )
A.体现了寄情山水的避世思想 | B.具有强烈的自我主观意识 |
C.拘泥于客观景物的逼真摹写 | D.反映了文化世俗化的倾向 |
20.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剽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
21.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22.
1885年.清政府改台湾府为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巡抚。此举提高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加强了东南海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叙述和史料实证 |
B.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 |
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
23.
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


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 |
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 |
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 |
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 |
24.
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
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
25.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而且“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成为了一个总揽洋务、外交的中枢机构。这反映了总理衙门
A.改变了清政府传统官制 |
B.是具有近代管理职能的机构 |
C.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 |
D.适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