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开区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82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用元代的纸钞,铜钱的流通并不畅达。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但是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以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2.单选题(共21题)

2.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C.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3.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B.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4.
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B.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C.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5.
据记载,清代棉花的价格从康熙年间每斤五十至八十文上涨至道光年间的每斤二百至三百文。据此推测,当时
A.棉花产量大幅下降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D.中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6.
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A.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D.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7.
表为考古出土汉代铁器的地区统计,据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北方经济明显领先于南方
B.汉代铁器冶炼技术提高
C.秦汉农业工具革命性突破
D.中国经济发展仍不均衡
8.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货币不一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D.政府控制金银流通
9.
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
A.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B.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
C.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
D.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
10.
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A.主要税源发生变化
B.社会等级秩序弱
C.抑商政策趋于废弛
D.政府决策关注民意
11.
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农民税负加重
B.土地兼并严重
C.纸币贬值加速
D.自然经济解体
12.
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3.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南北方气候差异
C.人口增长的需求
D.殖民活动的推动
14.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轻
C.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D.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15.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扁鹊可能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
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16.
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
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17.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18.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C.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19.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B.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C.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20.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继承华夏传统
B.提升民族认同
C.促进民族融合
D.化解民族矛盾
21.
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盐业商运商销
B.官商共利
C.减轻盐商税负
D.盐铁官营
22.
历史学家科林伍德看来:历史中遗失最多的大概就是问题(question),历史人物往往把种种回答留下了(这便是文物、文献),却将自己内心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自己还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带进了坟墓。因此历史学家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根据留下的答案去追溯、重构已失去的问题。科林伍德强调历史学家的任务是
A.着力重新构建新的历史
B.通过研究历史问题再现历史
C.在研究中努力寻找问题意识
D.着重研究历史文物与历史文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