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统治者自称“天子”,他从天那里接受统治人民的“天命”。告诉人们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所谓“现象授时”。同时这也是帝王的特权,对此帝王统治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改历就不仅是专业的天文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除了历法以外,占星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对应宇宙论中重要一环。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汉代的董仲舒把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天文学对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影响。
材料一 统治者自称“天子”,他从天那里接受统治人民的“天命”。告诉人们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所谓“现象授时”。同时这也是帝王的特权,对此帝王统治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改历就不仅是专业的天文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除了历法以外,占星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对应宇宙论中重要一环。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汉代的董仲舒把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牛顿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欧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天文学对东西方科技发展的不同影响。
2.单选题- (共22题)
2.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滕堡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
C.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
3.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B.鼓舞民众支持解放战争 |
C.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型 |
D.促进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的提升 |
4.
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着力打造自身反对殖民主义,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国际形象,但是在二战后,美国政府认为这样的思潮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开始通过一系列宣传,使美国形象从一战前的“共和榜样、自由典范”转换为“自由卫士、世界领袖”,美国这一形象的转变
A.适应了美国对外扩张 |
B.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
C.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
D.促进了国际关系走向缓和 |
5.
春秋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 |
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
C.主张改革赋税制度 |
D.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
6.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因“天下垦田多不实”,而下令度田,但最终无疾而终。时人流传“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据此可知,东汉初期
A.政府纵容土地兼并行为 |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
C.赋税征收以田亩税为主 |
D.租佃经营日益普遍化 |
7.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再现了东京的街市繁华景象。下列关于张择端作画背景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政府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
B.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 |
C.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 |
D.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
8.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对材料的评述正确的是
A.成为英荷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形成 |
C.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进行了辩护 |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
9.
“洋商见我工商竟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令停市,上年(1886)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推押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得主要问题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
D.中国民族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压迫 |
10.
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大力推动 |
B.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 |
C.传统筹算法的衰落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11.
17世纪,受经典力学的影响,许多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于是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这一做法
A.巩固了经典力学的科学地位 |
B.开启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
C.阻碍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
D.固化了对人类社会的认知 |
12.
战国后期,“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成为各家学说努力的共同方向,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的态势。这一趋势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 |
B.与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 |
C.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
13.
洛克的著作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不久出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18世纪中后期,美国革命者利用洛克的理论为反英运动辩护,英国国内也借助他的理论来阐述改革的主张,使它成为了一股社会思潮。洛克的理论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是因为
A.洛克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完善 |
B.思想理论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
C.洛克理论对英国革命影响巨大 |
D.革命性质影响理论选择标准 |
14.
贡斯当在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中说:“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作者意在表明
A.“人民主权说”权限明确 |
B.卢梭学说的合理性 |
C.专制政府产生的由来 |
D.对待权力需有所约束 |
16.
洋务派以“西学中源”来反对顽固派,认为“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中国亦务求实用,焉往不学?”这表明洋务派
A.否定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 |
B.忽视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 |
C.论证学习西方科技的合理性 |
D.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17.
梁启超指出:世界史的政治制度经历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A.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
B.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
C.推翻清朝专制制统治势在必行 |
D.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 |
18.
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
A.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 |
B.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
C.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 |
D.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 |
19.
胡适说:“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反映出当时
A.仍然坚守“华夷之辨”的文化认同 |
B.思想家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
C.进化论思想顺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 |
D.弘扬民主与科学成为时代的潮流 |
2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脱离了第三国际的领导
②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③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的结合
④新的革命策略没有遵守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
①***脱离了第三国际的领导
②新的革命策略指的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③新的革命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情的结合
④新的革命策略没有遵守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22.
对历史事件的分类整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一位同学将历史上重大改革分为两类:a类——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b类——俄国废除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其分类标准是
A.是否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B.是否导致原来社会性质的改变 |
C.是否是向国外学习为主的改革 |
D.是否以解决民族危机为其目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