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甘肃天水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75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
(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曾从中国招募14万华工,驰援欧洲战场。英法两国招募华工是为了支援他们的后方,为了更好地抵抗德军。美国参战后也得到了华工的支援。除华工之外,还有南非、印度、越南等地的工人到法国去。不过,它们都属于英、法的殖民地,而中国不是。
中国的参战并非段祺瑞政府一时的冲动。中国参战是有一个社会思想基础存在的,这就是自1895年至1914年期间出现的民族危机意识。191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以工代兵计划,梁士诒是此项计划的创始人。他认为可以利用欧洲战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争光。
不幸的是,这段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几乎都被遗忘殆尽。世人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遗忘正好说明了人类的历史记忆从来都是选择性的。相关国家从一开始就有意地遮蔽这段历史。英国陆军部有意压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他们担心英国工会组织会起来抗议。中国政府出于维护中立国地位的需要,也不得不低调处理华工参战问题。中国不希望德国方面知道中国在实施“以工代兵”战略。当然,由于华工大都是文盲,他们未能留下参战经历的丰富文字记载。凡此种种造成了我们今天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
——根据徐国琦《西线上的陌生人:华工与一战》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战发生在欧洲为什么却被称为世界大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参加一战的历史被遗忘的原因。
3.
   材料一  1919年巴黎和会所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在西方的相互关系。但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它们之间的矛盾仍很尖锐。日本积极在该地区进一步扩展势力。美国一方面对巴黎和会的结果不满,另一方面对日本扩张不安,美日矛盾迅速发展。同时,各国海军军备竞赛加剧。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了一次会议,参加国有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和中国。会议有两个主要议题,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会议实际上是在美、英、日三国操纵下进行的。会议期间和结束时,与会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协定和决议案,其中主要有:《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与1919到1922年和平条约的失败相关。考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激情和仇恨,那些条约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制造出的问题与所解决的问题几乎一样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国)罗伯特·E·勒纳,爱德华·伯恩斯《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

2.单选题(共23题)

4.
(题文)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
B.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D.欧洲开始衰落
5.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6.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的意义有()
①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
②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③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
有人说:“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作者这一认识的是()
A.“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已之心。”
B.“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8.
17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才得到重大的发展,最主要原因是(    )
A.文艺复兴运动促使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B.新航路开辟后促使各国统治阶层开始重视教育
C.宗教改革运动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要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9.
有人说,日本“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完成这一重大历史跨越的转折是
A.门户开放,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B.推翻幕府统治,扫除封建障碍
C.明治维新,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D.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10.
19世纪中期,阻碍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对外战争一再遭到失败B.工业生产落后于西方
C.发展工业缺乏自由劳动力D.农民生活水平较低下
11.
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改革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12.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面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的话的主要含义是(   )
A.改革使俄国的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B.改革后俄国废除了君主专制
C.改革后俄国变成了资产阶级君主制
D.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3.
俄国日本均通过自上而下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根本因为俄、日两国(    )
A.具有浓厚的军事性与封建性B.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D.缺乏民主传统
14.
“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置产兴业”政策D.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15.
19世纪中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危机加剧,主要表现在(    )
①国门被打开,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中②农民和贫困市民起义不断
③部分中下级武士和大名反抗幕府统治④幕府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动摇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6.
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废除要好得多,”他为“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所作的准备包括()
①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主的改革阻力
②成立农民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
③组织讨论改革草案并拟定改革法令
④于19世纪颁布法令让农民付赎金获得土地和自由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7.
(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18.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19.
一位英国学者回忆道:“从德国电台中我起先只听到欢呼胜利的大喊大叫和恶毒的咒骂。希特勒相信宣传的力量,战争头两年里的成功超出了最大胆的期望。”德国在战争头两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
A.希特勒的宣传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B.德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力量
C.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D.主要的反法西斯国家尚未联合起来
20.
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一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点来看,一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粗看一战后“欧洲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
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21.
为找到持久和平之路,美国总统威尔逊等政治家们曾在巴黎和会上作出过极大努力,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很有价值的共识包括(    )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④严厉制裁德国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
22.
1942年1月在华盛顿,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其余22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    )
①表明中国的抗战功绩得到了国际社会上的承认
②说明反法西斯力量的内部矛盾消除了
③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调整,国际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决定因素是()
A.列强实力对比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B.列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都比较满意
C.两种制度的矛盾尚未激化
D.帝国主义国家都致力于恢复经济
24.
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
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
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
25.
为摆脱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美国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C.意大利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上台执政、建立第一个法西斯政权统治的国家
D.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26.
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出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
A.一战中放弃中立,参加战争
B.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C.巴黎和会后召开华盛顿会议
D.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选择题(共1题)

27.

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