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一:梁启超是一个从先秦法家思想出发,向近代法治主义转化的一个难以忘掉过去,又怕失去未来的托古改制者,与他的老师一样。所不同的是,他们所“托”的对象有些不一样。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与其将他说成是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不如将他说成是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的一个法家
(2)据材料二指出,从表面上看梁启超政治主张的变化有何特点?其不变的本质是什么?
——最后的法家。摘编自《论梁启超的托古改制思想》
材料二:“百日维新”流产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他……提出共和立宪和破坏主义等主张。1903年他游历美国后,思想又发生了转变,从民主共和的主张回归到了君主立宪,并提出以开明专制作为过渡;1907年,清政府的立宪主张出台后,梁启超又成为了立宪运动的领袖……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不归路。面对现实,梁启超还是认可了共和制……当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称帝时,他与蔡锷策动护国战争。当1917年张勋复辟时,他又与拥护张勋的康有为彻底决裂。——摘编自《论梁启超政治思想之嬗变》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有何特点?他的托古改制思想与他的老师有何不同?(2)据材料二指出,从表面上看梁启超政治主张的变化有何特点?其不变的本质是什么?
2.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近代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据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材料二: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教育敕语》(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有利于这些变化的政治、教育改革措施。(2)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育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3.
安民、富民、解决民生问题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休耕轮作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市易法垄断货源,“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结果造成“卖梳朴则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的局面。尽管王安石声称市易法的目的是“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但是实际结果是“官中自为兼并……‘商贾为之不行’……而上下均受其弊”。……市易法之弊端,就连最初倡导市易法的魏泽忠都“愤腕自称,以谓市易主者摧固掊克,皆不如初议,都邑之人不胜其怨”。——徐昌强《试论王安石变法与张居正改革成效不同之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人民“殷盛”,商鞅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农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0题)
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A. 和平崛起 B. 制度创新 C. 武力掠夺 D. 民主强国
5.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国人为一大能事”,但丁在“世俗文学”的影响下,用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成了《神曲》。这说明两人都
A.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
B.倡导文学应平民化、世俗化 |
C.主张反对封建权威 |
D.起到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作用 |
6.
伏尔泰说:“中国的皇帝、蒙古的大汗、土耳其的苏丹都不能对地位最低微的人说‘我禁止你消化、上厕所和思维’。”伏尔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导致等级森严 |
B.法律面前人人都应平等 |
C.君主专制破坏平等关系 |
D.平等是天赋的自然权利 |
7.
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诠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这一行为
A.打击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
B.不利于传统思想文化的转型 |
C.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
D.使晚清的保守思想大行其道 |
8.
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
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
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
9.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
10.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A.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 |
C.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
D.都通过分权,实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
13.
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一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是
A.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
B.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D.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