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68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简答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摘编自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二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尔泰对中国文化、严复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解读。(要求:解读合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单选题(共32题)

3.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4.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B.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英军发展海外贸易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5.
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
A. 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B.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C. 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 D. 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樊篱
6.
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7.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8.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9.
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  )
时间
进口货物
总值
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
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
34%
50%
6%
6457.4万元
 
A.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D.民族资本主义下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10.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1.
1906—1907年,清政府先后颁行了多个奖励实业的章程,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到
一定数量者赏赐子、男等爵位。该政策
A.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
B.使商人活动合法化
C.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
D.导致资本高度集中
12.
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1840年前
1894年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商品值
其中国内销售
茶叶
1414.06
1184.01
4784.6
1467.01
棉花
1146.79
1146.79
2437.26
1701.13
粮食
15533.30
15533.30
37250.00
37054.20
 
——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A.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B.中国商品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商品国际份额激增
D.工业革命引领中国经济增长
13.
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8
91.9
1903
15.0
85.0
1920
28.5
71.5
1947
52.8
47.2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14.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15.
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以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16.
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6.8%下降到38.8%,自给率从46.1%下降到28.7%。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A.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
B.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C.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D.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17.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
 
丝(单位:万斤)
茶(单位:包)
1843年
1300
1000
1855年
8400
56000
 
上表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日渐占据优势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
18.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19.
19世纪中期,欧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使得银价猛跌,而几乎在同时,欧洲各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这一变化对当时中国的影响是
A.西方开始对华进行商品输出B.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C.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D.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
20.
据记载,至1894年为止,全国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业的资产总额6749万元;其中官方资产为4751万元,占70%。而在官办企业中,属轻工业的资产仅占官办企业总资产的10.3%。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顽固派的阻挠作用
C.列强未觊觎我国重工业D.洋务运动的影响
21.
据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从1872年到1894年开设的74家民族资本工厂创办人的身份看,这些工厂明确属于上海、广州、福州、宁波等地商人投资的大约有17家。据此可知
A. 近代民族工业均诞生于东南通商口岸
B. 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有所发展
C. 商业资本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力
D. 近代工业投资者主要是商人群体
22.
下列表格是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年均进出口贸易指数(海关两)。该表表明
 
1890-1894年
1895-1899年
1910-1914年
出口
100
142
315
进口
100
153
417
 
A.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较大变化B.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
C.实业救国思潮空前高涨D.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中国市场
23.
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24.
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驻外使臣发回的上奏主要是政治与外交内容,从1903年开始,驻外领事与商务委员会陆续从海外寄回了大量的商务报告。这种变化表明
A.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B.传统经济政策变化
C.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实业救国已成共识
25.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6.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7.
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A.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B.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D.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28.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颠覆孔孟学说
30.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31.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2.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33.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4.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选择题(共3题)

3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6.下列做法中,符合实验室中化学药品取用规则的是()
37.某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O2反应,生成N2和H2O,由此得出的关于该物质元素组成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