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59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1)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有人指出:“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
(3)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
(3)综合上述材料,从两国经济模式的“调整(或退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单选题(共35题)

4.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5.
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此表反映了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9
 
A.北方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C.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地方教育重视程度差异
6.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7.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韩非思想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8.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9.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秦人对商鞅变法如此态度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损害了秦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B.遭到秦国贵族的激烈反对
C.刑罚过于严酷,人们深受其害
D.使各个阶层受到很大冲击
10.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耕化的过程
C.工业化的过程
D.汉化的过程
11.
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北齐
12.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13.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14.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有益于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问题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少数民族柔然骚扰
D.肃清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15.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A.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D.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16.
西汉初年部分将相及其出身一览表如下,出现这种现象与哪种制度有关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军功爵制
D.九品中正制
17.
《魏书》记载,北魏官员“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货赂大行,故俗尚侵夺"。对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俸禄制B.颁布均田令
C.推行三长制D.采用宗主督护制
18.
最早提出均田制的李安世在上疏中提到,行均田制是要使“雄擅长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其名义上是为了无地的农民,但实质上是(  )
A.化解阶级矛盾维护小农经济B.为了重农抑商的有效实施
C.为了学习汉族的经济管理制度D.为了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19.
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梯、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思想文化专制
B.实现皇权至上
C.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D.加强中央集权
20.
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这表明孝文帝
A.据守黄河流域
B.执意改变风俗习惯
C.治理中原地区
D.决心迁都洛阳
21.
认为商鞅变法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分封,行县制
D.重农抑商
22.
秦国自从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专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后,进入仕途的途径主要是
A.开辟田畴、戮力农业
B.临阵奋勇,争先杀敌
C.经商赚钱,积累财富
D.分科取士,加强皇权
23.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治,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从法律上确定土地私有制B.禁止自由买卖土地
C.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24.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诸子分财)者,倍其赋”对此规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有利于小农经济形成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5.
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B.成都C.杭州D.广州
26.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件,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
B.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
C.礼乐制度的重建
D.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27.
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方田均税法
28.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29.
关于商鞅实行的什伍组织评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为了组织生产
B.主要是战争的需要
C.主要是强化统治
D.所有“伍人”都是国家的士兵
30.
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这反映出
A.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B.宗法礼乐制已经瓦解
C.贵族政治正在逐渐被取代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31.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32.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33.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34.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
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
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35.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社会性质B.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触动了显贵的利益D.以失败而告终
36.
日本军部在1907年上奏天皇的奏折中,把美国列为第二号假想敌;1923年又将其改为头号假想敌。美国军方1913年正式提出了以日本为敌人的“橙色作战计划”;巴黎和会后,美国对该计划给以更多的注意,并进一步考虑加强在夏威夷、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的设防。这些行为说明
A.一战前后美日加强各自防御
B.日美加紧争夺亚太地区
C.日本实施“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D.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37.
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载,1898年7月28日,光绪帝赐“密诏”给杨锐与康有为等,言“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然而政变结束不久,与康有为同为“维新党人”的王照则称该密诏为康氏伪作,他与袁世凯以及杨锐之子杨庆昶公布了三种版本的密诏,在内容上则基本相同。这表明
A.历史叙述带有主观色彩
B.后三人与康、梁怀有个人私怨
C.四人公布的密诏皆伪作
D.历史记录与历史真实相距甚远
38.
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但两者在风格、服饰、装饰,甚至人物体形面貌等处却有明显不同,主要原因在于
A.两地工匠的雕刻手法不同B.龙门石窟受到汉化政策的影响
C.两地的自然环境明显不同D.云冈石窟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

3.选择题(共2题)

39.在环境检测中常用检气管法来测定空气中SO2的含量,原理是SO2与KIO3发生反应,用一种有机物作指示剂,其可能反应如下(未配平):①KIO3+SO2+H2O→I2+H2SO4+KHSO4 ②KIO3+SO2+H2O→KI+H2S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40.

跳台滑雪是勇敢者的运动.它也是冬季奥运会运动项目之一.运动员从倾角为37°的斜面顶端,不借助任何外力沿斜面下滑100m后飞出跳台,平台长度可忽略.(假设斜面光滑,空气阻力不计;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