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所谓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的权力结构中将群臣的权力集中于皇帝。这样就形成“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局面。的确到了清代,无论是皇权的专制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清朝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并分析其主要不同。
材料一 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所谓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就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权力集中于中央,在中央的权力结构中将群臣的权力集中于皇帝。这样就形成“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局面。的确到了清代,无论是皇权的专制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清朝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的政体,并分析其主要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耍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耍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力。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国际美元一<1990年>)

——摘自《中华百年祭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力。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国际美元一<1990年>)

——摘自《中华百年祭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论述题- (共1题)
4.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科技进步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观点。(要求: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
材料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
——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科技不仅具有“生产力”方面的功能,而且具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科技进步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与人文之间的积极互动,自近代至今,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二观点。(要求: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
3.单选题- (共17题)
5.
克里斯提尼改革被认为是雅典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民主化改革,使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终确立。下列措施属于克里斯提尼政革的是
A.成立四百人会议 |
B.设立陪审法庭 |
C.废除债务奴隶制 |
D.重划行政选区 |
7.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就此理解18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在于
A.宪政制度 |
B.地理位置 |
C.海外贸易 |
D.和平环境 |
8.
1940年6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1941年4月1日,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
A.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 |
B.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 |
C.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 |
D.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 |
9.
在万隆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成功改变会议航向的原因,是他提出了
A.另起炉灶 |
B.求同存异 |
C.一边倒 |
D.不结盟 |
10.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 |
B.苏联东欧国家支持中国 |
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 |
D.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 |
11.
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 |
B.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
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12.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 |
B.打破“累世公卿”局面 |
C.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 |
D.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 |
13.
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
14.
1910年,晚清官方在南京举办规模最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还设有两个外国展厅。其中,湖北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广东的黑檀、汕头的亚麻抽绣,最吸引人眼球。外国展品有英国机器、德国和日本军用物资、美国的广告等。各省众多人士纷纷乘坐火轮、火车前去参观。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重视兴办实业 |
B.主动融入世界 |
C.被迫开放市场 |
D.出现“短暂春天” |
15.
20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15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A.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
B.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C.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
D.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
16.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 |
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 |
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
17.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
B.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
D.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
18.
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这表明伏尔泰
A.强调天赋人权 |
B.保留社会等级 |
C.主张精英政治 |
D.维护私有制 |
19.
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
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重视 |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
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 |
20.
20世纪美国好莱坞电影开始在全球攻城略地。2018年上映的《头号玩家》除了将VR所能构建的虚拟世界极致呈现的大制作外,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更是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精髓。据此可知好莱坞电影
A.科技主导电影事业发展走向 |
B.有助于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
C.运用科技手段渗透美国精神 |
D.推动世界价值观的融合统一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