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26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二 影子内阁是指某些实行内阁制的民主国家,其在野党为准备上台执政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这种制度由英国保守党首创,在英国,“影子内阁”接受政府补助,成员都是有薪水的。我们有时会听到说某某人是“影子内阁”贸易与工业大臣,实际上是说他是在野党负责贸易与工业的议员。
“影子内阁”不但不附和当任内阁,反而以同它争斗为乐。遇到议会辩论时,各“影子大臣”就会踊跃发言,在阐述本党观点的同时,专挑当任内阁的毛病和缺点进行攻击。“影子内阁”会给当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其存在是为了促使当任内阁倒台,并最终取而代之。某党在野时的“影子内阁”往往也就是该党执政时的当任内阁,全套班子有时照搬,有时略作调整,但施政方略不会有根本变化。因此,称“影子内阁”为“预备内阁”或“在野内阁”似乎更为确切。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子内阁”设立的原因,并评价“影子内阁”在英国政体中的作用。(5分)
2.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人利玛窦是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是一位学者。1578年受命赴远东传教,当时正是明万历年间。在中国生活期间,他学习汉语,研读并翻译中国典籍,广交士绅,长期浸染在中国文化中,俨然一位地道的中国文人,被称为“泰西儒士”。在西学东渐史上,利玛窦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仅用汉语编写《天主实义》,阐述基督教神学思想,而且和徐光启译出《几何原本》前6卷,传授欧洲天文学知识,不仅如此,他还是西方音乐、绘画和钟表制作技术最早的推介人。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利玛窦易儒服,按士大夫礼节行事,逐渐融入中国主流社会,从此在华教士得以跻身士林。
——摘自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太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尊贤贵德,上下相安,我中土之风俗不如也。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宫室皆美石所制,高者百丈,饰以金宝,缘以玻璃,衣裳楚楚,饮食衍衍,我中土繁华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荷戈之士,皆万人敌,临阵勇敢,誓死不顾,巨炮所击,皆使坚城立碎,固垒随移,我中土之武备不如也。土地肥沃,百物繁衍,又遍贾万国,五金山积,我中土之富饶不如也。以如是之人心风俗,而鄙之为夷狄,吾惟恐其不夷也。”
————1632年信奉西教的浙江人朱宗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时的主要活动,并指出这些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作用。(8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10分)

2.论述题(共1题)

3.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秦统一中国后发行的圆形方孔钱

图二  1900年开始发行的光绪通宝铜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铸造技术和作用的角度对这两种不同时期使用的货币进行比较。

3.单选题(共17题)

4.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C.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5.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曾经说过:“如果人人都是天使,那么政府就根本没有必要。……在构筑人管理人的政府时,最困难的是:你先得让政府有能力控制百姓;接下来,你还得让它能控制住自己。” 这表明他主张
A.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保护公民的个人自由D.用民主的议会权力来压制行政权
6.
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下列反映了1871年德国版图的是
7.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针对土地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D.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8.
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C.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9.
“近年来围绕美伊战争,世界上还发生了几个分裂:联合国分裂为主战和反战两方,北约内部出现和平解决与军事打击之争的“裂痕”,欧盟也分化为以法.德为代表的反战派和以英.西为代表的主战派。中国:通过联合国途径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日本:追随美国,提供经济支持。阿拉伯世界:反对侵略伊拉克,但没有统一的实质性行动。”以上现象深刻地表明
A.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发展,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并没有结束
B.“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迫在眉睫
D.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建立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10.
1962年底,美国开始限制日本输往美国的38种棉织品,1963年增为40种。这一现象表明了
A.美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扶植和控制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1.
“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A.唐朝都城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
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12.
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 )
A. 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
B. 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
C. 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 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
13.
18世纪,某位欧洲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治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正是这种权利。”他阐述的是
A.社会契约说
B.三权分立说
C.君主立宪说
D.法律至上说
14.
黑格尔说:“人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但是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而是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时,就是思辨的概念。”黑格尔的这段话,深刻地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是
A.唯物主义者
B.理性主义者
C.经验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5.
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关心人民疾苦,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请分析“齐民”的意思是
A.统治者B.南方人民C.平民百姓D.农学家
16.
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17.
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
A.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
B.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
C.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
D.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
18.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破除了脱离社会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度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19.
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论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这两个革命阶段能够有机连接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B.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提供了经验
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会主义因素
D.中国国情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20.
“用原始艺术来摧毁古典审美”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他破坏了许多东西,可是,那种破坏却是相当地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该材料叙述的画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4.选择题(共11题)

21.已知1微米=107米,则25微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22.

 10-5-1=(  )

23.分解因式:4x2﹣16={#blank#}1{#/blank#}.
24.分解因式:4x2﹣16={#blank#}1{#/blank#}.
25.

如图,分别过点Pi(i,0)(i=1、2、…、n)作x轴的垂线,交 y=12x2 的图象于点Ai,交直线 y=12x 于点Bi.则 1A1B1+1A2B2++1AnBn ={#blank#}1{#/blank#}.

26.

如图,分别过点Pi(i,0)(i=1、2、…、n)作x轴的垂线,交 y=12x2 的图象于点Ai,交直线 y=12x 于点Bi.则 1A1B1+1A2B2++1AnBn ={#blank#}1{#/blank#}.

27.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28.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29.

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点A(﹣1,0)、B(3,0).

30.如图,在8×4的矩形网格中,每格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若△ABC的三个顶点在图中相应的格点上,则tan∠ACB的值为(   )

31.如图,在8×4的矩形网格中,每格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若△ABC的三个顶点在图中相应的格点上,则tan∠ACB的值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