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请回答:
(1)两幅图片各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历史现象?
(2)图二中“文明的火炬”指的是什么?“到西伯利亚”又说明了什么?
(3)如何认识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材料一 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的政策声明,宣布最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让到“负责任的印度人”手里,蒙巴顿被选派来印度办理交接事务。他的助手伊斯梅回忆说1947年的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按我们所说的那样去做外,在目前我们别无选择的余地。
材料二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
(1)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国家。
(2)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域;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1)材料一中所说“印度是一艘舱中载满弹药而在大洋中着了火的船”的真实含义指的是什么?英国打算如何“灭火”?
(2)据材料二指出蒙巴顿方案的特点。“蒙巴顿方案”中提出的印巴分治的主要原则是什么?简评蒙巴顿方案。
2.单选题- (共10题)
A. 带有一定的习惯法痕迹
B. 体现了遗嘱继承的优越性
C. 完善了遗产继承的制度
D. 有效地维护了私有财产权
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
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
A.英国调停推动《马关条约》签订 B. 英国力图压制日本
B.英国建议牺牲朝鲜 D. 李鸿章拒绝了英使的议和条件
A.北京 |
B.上海 |
C.香港 |
D.纽约 |
A. 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
B. 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
C. 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
D. 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
A.梁启超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
C.康梁认为变法应该依靠朝廷 |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
3.选择题- (共3题)
重为5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与地面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0.2,在大小为F=500N,方向与水平面成α=37°斜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前进l=10m,(sin37°=0.6,cos37°=0.8)在此过程中力F做功为(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