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32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
请考生从给出的27、28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注意选做题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号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洋政府在法律上最终废除了中国古代官吏任用中的恩荫制与捐纳制及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官与吏之间的等级制,将除议员与军官之外所有官员统称为文官。对文官的任用采取留任旧任官吏与通过新式考试任用相结合的办法。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规开始制定于1913年,其后经过1915年和1919年两次补充和修改,对考试机构、种类,资格、程序、录用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并不具备统一实施近代文官制度的政治条件。因而上述文官制度的实际施行范围主要限于中央政府,有实力的军阀往往自行委任官吏,并且,遗憾的是北洋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关于文官晋升的法律法规。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和确定代表了中国人事制度和官吏近代化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成败得失对我国当代公务员考试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摘偏自赵海梅《二十世纪初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中世纪的学者把政治学和道德、神学密切结合起来,认为国家是适应人的社会天性要求的产物。而人和人的天性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上帝才是国家和政治权威的创造者和主宰。
马基雅维利1469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七岁入学,曾在佛罗伦萨大学受到人文主义学者的古典文学的训练。马基雅维利参与了当时意大利各城邦之间的战争,虽然自己喜爱共和政体但深感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统一和拯救当时的意大利。他的《君主论》不再从《圣经》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认为人与人之间经常为追求权利和财富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书中提到:“为了达到一个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他对人性的假设无法容于基督教文化下的社会,但在他所开启的“人造国家”的理念由霍布斯系统化之后,开创出了近代的政治理论的新篇章。
——摘编自毛里齐奥·维罗利《马基雅维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问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2.单选题(共15题)

4.
有学者指出,道光年间(1820-185年)的士大夫阶层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虽然也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这种现象
A.显示了知识分子的清高
B.源自于政府的高压政策
C.不利于中国近代化开启
D.是对清政府的无声抗议
5.
***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6.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积贫积弱
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战乱的频繁发生
7.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A.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B.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C.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A.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9.
伏尔泰说:“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这反映了他主张
A.反对君权神授
B.维护私有财产
C.反对专制统治
D.追求天赋人权
10.
研究者发现瑞典、丹麦、荷兰、德国以及英国的一些地方在1700年以前就达到半数男性脱盲,而意大利、 西班牙、法国南部则要等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与这种差异相关的是
A.宗教改革B.商业革命
C.重商主义D.启蒙运动
11.
在明淸小说《红楼梦》和《镜花缘》中,女孩子们走到一起,时常开起“得贵婿”“有姐夫”之类的玩笑,表现了青年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文学具有强烈批判色彩
B.儒家统治地位的动摇
C.文学创作关注百姓生活
D.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2.
胡适说:“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这是文学史的通例。”下列作品最符合这一“通例”的是
A.《国风》
B.《离骚》
C.《红楼梦》
D.《狂人日记》
13.
它们是对经典物理理论的突破,对传统的错误或狭隘观念的否定。扩大了人类所认识的自然界的领域,并极大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带来了物理学及其他学科领域的革命性变化。导致一系列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材料中的“它们”
A.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B.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C.使近代科技出现质的飞跃
D.导致学科日益综合化
14.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15.
陈独秀说:“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由此可知,陈独秀
A.以民主科学作为反对尊孔复古的武器
B.主张政治革命、文学革命与伦理革命并重
C.视儒学道德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目标
D.冲破传统道德礼教的束缚,倡导女性解放
16.
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这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17.
1921年,孙中山在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时认为“马克思主义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中国的经典学说早在两千年前就都已经说过了”,而自己的三民主义才是“造成新世界之工具”。“共产之在苏俄行之,而在中国断乎不能”。此言论表明孙中山(  )
A.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坚持用资产阶级纲领来改造中国
C.不愿联俄联共D.主张发展三民主义
18.
据史蒂芬·法辛《艺术通史》记载,1874年,一群被巴黎沙龙拒绝的画家自行举办“艺术家、画家雕刻家无名社团联展”。他们的作品不随时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绘画技法也有创新,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后人称“他们的画作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的方式”。这次联展的著名作品是
A.大卫《马拉之死》
B.凡高《夜间咖啡馆》
C.莫奈《日出·印象》
D.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末下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