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仿真测试卷 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12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驻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观念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人)

材料三 
随着大工业的兴起,人们大多从事手工业、商品生产等市场经济活动,美国的家庭不再具有男耕女织的特点。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美国家庭生产职能逐渐消失。同时随着社会中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家庭的教育职能转到社会中。……在工业革命以前,家庭发挥生产和分配产品与服务的职能,而工业化则将家庭的这一职能转移到了社会,家庭转而称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中心。此外,就家庭的派生职能而言,家庭在宗教、娱乐和保障方面的作用,也逐渐为相应的社会机构所替代。
——邢瑞《论工业革命对美国家庭变迁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简述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背景。
(2)对比材料二、三,概括工业革命后西方家庭职能的主要变化,并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2.单选题(共13题)

3.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C.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4.
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其目的是
A.打击个别议员B.减少议员人数C.削减国家财政开支D.进一步限制王权
5.
1789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6.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此可见,当时
A.蒋介石反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国共两党在相持阶段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7.
国民党参谋本部1937年3月定稿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曾明文规定:“作战时间,应有专门机关指导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别动队,采游击战术,以牵制敌军,并扰乱其后方”。这反映了国民党当时
A.集中力量围剿中共红军势力
B.单纯依赖政府正规军作战
C.应对全面抗战作出战略调整
D.对开展敌后游击战有所关注
8.
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重心的南移
B.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9.
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10.
“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该思潮盛行于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C.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1.
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
B.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12.
1931年,日本失业工人达413000人,1932年达489000人,加上半失业率人数达300万。……全国农家负债总额高达47亿日元,平均每户837日元。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角度看,日本经济出现上述困境的原因是
A.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军费开支过大
B.各国贸易壁垒致使日本海外市场萎缩
C.各国加大资本输出,冲击日本国内市场
D.日本国内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13.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和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14.
读下图“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论语》”。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
A.竹简出土于汉墓,汉代制作
B.竹简内容是《论语》,春秋时期制作
C.书写材料是竹简,肯定不是汉代制作
D.字体是隶书,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
15.
下图是19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系列创作理念与该作品最为贴近的是
A.“专注于对自然任意瞬间的描绘”
B.“我要如实地表现出我所生活的时代”
C.“最美的艺术品就是要传达出由艺术家的纯粹的幻想”
D.“色彩的目的,是表达画家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

3.选择题(共1题)

16.如图,已知D、E在△ABC的边上,DE∥BC,∠B=60°,∠AED=45°,则∠A的度数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