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孙红旗在《苏联与绥靖政策》中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材料二 王芝在《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中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但表示苏联“当时别无选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分析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材料一 《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孙红旗在《苏联与绥靖政策》中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慕尼黑协定》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欧洲大战前夕绥靖政策的典型表现,或者说苏德条约是继英法之后苏联掀起的又一个绥靖高潮。
材料二 王芝在《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中论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联外交利用帝国主义营垒的矛盾,取得有利的国际环境的一大胜利。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波兰《选举报》发表文章,谴责了1939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承认莫斯科与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但表示苏联“当时别无选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回答《慕尼黑协定》签署的目的;分析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单选题- (共22题)
2.
下面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锤子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
4.
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常、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
B.工业革命后出现 |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
D.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
5.
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
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8.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 B.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
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 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
9.
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下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①它是中国汉字 ②它是中国书法
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 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0.
某历史学家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
B.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
C.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
D.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
13.
《洛迦诺公约》的哪项内容说明德国是最大的赢家
A.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 |
B.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 |
C.法国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约 |
D.准许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
14.
1945年,纽伦堡法庭美方首席起诉人罗伯特·杰克逊指出:“对全世界来说,纽伦堡法庭判决的重要性并不在刻画它怎样忠实地解释过去,它的价值在于怎样认真地警戒未来。”这一观点建立在( )
A.对法西斯深刻仇恨的基础之上 |
B.对世界大战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 |
C.美国主宰世界的基础之上 |
D.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基础之上 |
15.
二战后,盟国在东京设立远东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纽伦堡设立军事法庭对德国战犯进行审判。对东条英机、戈林等战犯进行审判的法律依据是
A.《洛加诺公约》 |
B.《国联盟约》 |
C.《联合国家宣言》 |
D.《非战公约》 |
17.
在巴黎和会上,英美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而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原因是
A.力图遏制日本势力扩张 |
B.中国人民反日斗争的高涨 |
C.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
D.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
18.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A.维也纳体系 |
B.凡尔赛体系 |
C.华盛顿体系 |
D.雅尔塔体系 |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缺乏原材料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战争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
B.社会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
C.科学技术是维持战争的根本保证 |
D.发展化学工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22.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将会同我们达成协议。”你认为“割牛头”和“挤牛奶”的分别是
A.美国和英法 |
B.法国和美英 |
C.苏联和英美 |
D.英国和美法 |
23.
下图揭示了德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特征是( )


A.发展历程曲折 |
B.德国的民主制度深受专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干扰 |
C.是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
D.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