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质量检测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二)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064

试卷类型:高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做出明确划分,国家解决城镇户口的粮食供应,每月发给相应的柴米油盐,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口结构由此开始。1984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題的通知》,颁布自理口粮户口,这种户口与城市户口同属于非农业户口。1992年8月,公安部发出《关于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的通知》,决定在小城镇、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居民户口制度。农民进城自理口粮,到2000年止,我国城镇人口达到4559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6.09%,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将近10%。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租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
2.
材料:严复生平经历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7年3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三年。
1890年,升为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1895年,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俄文馆为中国最早的俄语学校;帮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9月24日捐款100元资助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898年,光绪帝命严复来京觐见,阐述变法主张;改捐同知,撰《上光绪皇帝万言书》。
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后任资政院议员。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5年5月,严复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7年,对张勋复辟表示同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9岁。
——摘编自《严复年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严复的人生经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是著名的反战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即发出致德国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公开信,呼吁反战,遭到拒绝。从1914年到1918年,他连续发表文章,谴责交战各国政府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呼吁立即结束这张自相残杀的战争,但不为人民理解,甚至在自己的祖国也被指责为卖国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发表《精神独立宣言》,总结大战的教训,呼吁知识界保持精神独立,以防战争再次爆发。
在二三十年代,他发起组织了国际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不久当选为名誉主席。在世界反战大会上,他被选为大会主席,并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反对指向苏联的一切威胁,保卫苏联。后被提名为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名誉主席。
——据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
(1)根据材料,概括与一战时相比,罗曼・罗兰二三十年代反战活动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曼・罗兰反战活动变化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3.单选题(共15题)

5.
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A.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B.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6.
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该《法案》的颁布
A.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
C.使英国公民获得了普选权
D.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
7.
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这表明
A.中国主权的丧失
B.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中西方地位平等
D.西方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8.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A. 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 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 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9.
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
11.
有史学家指出,关于当今世界发展模式,从不同的观察视角……有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落后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转型国家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材料体现出当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是(  )
A.多元文明模式同时并存
B.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一统天下
C.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曲折前进
D.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方向
12.
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这说明
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
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
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13.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C.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D.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14.
19世纪上半期是各种“主义”涌现的时期,“自由主义”第一次出现在1819年,“激进主义”在1820年;社会主义在1832年;“保守主义”在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等都出现于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在40年代出现。这些“主义”的出现表明
A.文化学者力图建构思想体系
B.民主化进程保障思想自由
C.资产阶级革命需要理论指导
D.工业革命开启思想多元化时代
15.
某同学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做了下图所示的读书笔记,对此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亚里士多德是逻辑理性的奠基人
B.伽利略实现了对数学和实验理性的综合运用
C.古希腊哲学为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D.希腊哲学传统和近代工艺传统的结合催生了近代科学
16.
有学者认为,经过甲午战争,中国自我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开始破碎。保守的知识分子群体走向了变法,他们将变法与求新相表里,求新与西学相表里。变法派生了改良和革命。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该学者认为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中国自我形象
B.引发中国阶级结构巨变
C.完全师法西方挽救危亡
D.起于忧患引发社会剧变
17.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18.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大小政治组织有300多个,每天成立的和每天解散的一样多。它们信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权威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主义,连法西斯主义也在中国找到了试验田。这种现象反映出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19.
1925年1月,《纽约时报》刊文认为“在欧洲,电影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伦敦现在很多流行的外国话来自银幕。巴黎也处于美国故事片的严重包围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美国利用电影对欧洲进行文化渗透
B.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
C.美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业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
D.电影成为欧洲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