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有人认为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
2018年下半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就已经被席卷到西方的“博览会热”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6年,清朝总理衙门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将于次年举行的法国巴黎博览会,然而清廷却视之为“聚珍聚宝会”,置之不理,仅例行公事式地“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并代表中国前往参展,这是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从此,由海关洋员包揽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成为惯例,以致晚清中国参与的20余次国际博览会,几成“赫德之赛会”(因赫德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多年)。直到1905年左右,清政府方才意识到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性,于是年底颁行《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从赫德手中收回了出洋赛会的主办权,改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据学者统计,晚清时期,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中,中国总共收到至少80次国际博览会的邀请。其中,清政府组团参加13次,寄物参展6次,派员莅会11次。进入民国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中国继续参与到大型国际博览会之中,尤其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获得空前成功,中国产品共获奖章1211枚。
材料二 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商务凋敝、实业不兴的困境下,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最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人们通常将博览会称作“商品赛会”,视之为“商战”利器。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如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商人专门设立了茶磁赛会公司,以挽回利权为职志,声称“本公司创设本意原在推广出口货物,挽回固有利权,庶使我国商务不致江河日下”。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1866年,清朝总理衙门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将于次年举行的法国巴黎博览会,然而清廷却视之为“聚珍聚宝会”,置之不理,仅例行公事式地“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并代表中国前往参展,这是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从此,由海关洋员包揽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成为惯例,以致晚清中国参与的20余次国际博览会,几成“赫德之赛会”(因赫德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多年)。直到1905年左右,清政府方才意识到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性,于是年底颁行《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从赫德手中收回了出洋赛会的主办权,改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据学者统计,晚清时期,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中,中国总共收到至少80次国际博览会的邀请。其中,清政府组团参加13次,寄物参展6次,派员莅会11次。进入民国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中国继续参与到大型国际博览会之中,尤其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获得空前成功,中国产品共获奖章1211枚。
材料二 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商务凋敝、实业不兴的困境下,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最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人们通常将博览会称作“商品赛会”,视之为“商战”利器。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如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商人专门设立了茶磁赛会公司,以挽回利权为职志,声称“本公司创设本意原在推广出口货物,挽回固有利权,庶使我国商务不致江河日下”。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敏《与时俱进的国际博览会》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
4.
拿破仑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国内政治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有效统治国家”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违背启蒙思想精神的做法有哪些?据此分析拿破仑政权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材料一 就国内政治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虽然赞同启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但他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或代议制政府的拥护者。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有效统治国家”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违背启蒙思想精神的做法有哪些?据此分析拿破仑政权的实质。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单选题- (共15题)
5.
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A.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
B.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C.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
D.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
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
A.保留了邦联制的某些特征 |
B.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 |
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 |
D.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
7.
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
B.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
C.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D.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
8.
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
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
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
D.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 |
9.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A.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
B.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
C.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
D.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
10.
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
B.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
D.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
11.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
B.“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
C.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
12.
《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
B.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
C.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 |
D.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
13.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后由中国买断并拆除。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认为:“(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既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由此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
B.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 |
C.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
D.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
14.
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
B.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
C.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15.
拉斐尔创作《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达·芬奇创作《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这主要表明当时


A.宗教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
B.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
C.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
D.艺术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
16.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
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
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
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
17.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
B.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
D.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
18.
全面抗战爆发后,***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的该主张
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
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
C.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
D.标志着***思想的成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