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3012

试卷类型:四模及以后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19

1.论述题(共1题)

1.
国际经济协调,是一种由于认识到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现实,而改变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从而使各国的有关政策趋于一致的合作。阅读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大萧条彻底摧毁了以金本位制与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各国以邻为壑,导致国际经济合作面临严重障碍。二战爆发后,美国在援助同时竭力压榨英国的战时储备,加深英国战后对其依赖。1942年,“怀特计划”出台。在美国所构想的国际平准基金组织中,它将拥有重大决策的一票否决权。英国则设计了自己的“凯恩斯计划”。但“凯恩斯计划”的切入点是为这个新设立的国际清算银行创造某种用于清算的国际“货币”单位,力图将黄金在这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去货币化,更确切地说是去美元化……但鉴于双方在二战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英国只能同意以“怀特计划”为基础构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

——宋效峰,黄家亮《国际金融视角下的英美权力转移及其启示》

材料二 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将G20作为提振其全球领导力,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G20峰会的召开,顺应了国际经济体系变化的现实,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与发达国家平等协商的平台,开启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序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抵制美国的机会主义倾向,使G20峰会从应对危机的应急之举向机制化建设迈进,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黎兵《战后国际经济协调理论与实践评析》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怀特计划”为基础构建的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
(2)综合材料一二,以“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协调”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二战以来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积极的思想引领着时代的发展。阅读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旧三民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主要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学说以及“三权分立”思想,同时也受到中国古代民权思想的影响。然而他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则受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史艺军、宋晓敏《从文化视野看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4年8月3日,在民生主义第一讲中,孙中山说:“什么叫做民生主义呢?我今天就拿这个名词来下一个定义,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又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张海鹏《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真谛》

材料三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以下是“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的社会主义梦想录摘录
人物
梦想
郁达夫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章乃器
中国将来的革命,必然是一个向整个的上层阶级进攻的左倾的革命。那个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宋云彬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权主义”的产生背景,并指出其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关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孙中山关于这一问题的具体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并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思想之间的关系。
3.
选拔、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
材料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詹大和《王安石年谱三种》

材料二:神宗与王安石理财思想的分歧导致了用人标准的不同。要改革,制度和法令固然重要,但是执行者也关系到改革成功与否。保守派一味指责王安石“所用皆小人”,“所用皆险薄少年,天下骚然”……神宗的改革思路急功近利、用人惟能,是使变法成效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孟天运《王安石变法中的失误原因探析》

材料三: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北宋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时,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陪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认为改革的前提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保守派反对变法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国父、甘地主义的创始人等。阅读材料:
材料一 纺车是甘地经济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纺纱,用纺纱改变心灵,用纺车抵御西方经济的侵蚀,促进民族经济的和谐发展,“其他诸如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等都必须丢开”。泰戈尔对甘地痴迷于纺车的观念完全无法接受,“纺轮并不要求人思考;人们只是简单地、不停地转动古人发明的轮子,使用最少的判断力和耐力。”经济学家阿马蒂森后来特意做了调查研究,从经济的角度证明泰戈尔是对的。手工纺纱只有在政府发放大量补贴的情况下才可能存在。甘地的纺车只有符号意义,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

——梁捷《甘地:在苦行与政治之间》

材料二 甘地有极高的表演天赋,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他用东方元素装扮一身来吸引西方人。他也善于利用媒体,除了使自己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因此,历史学家约翰逊说:“甘地的全部事业证明了英国统治并非压迫性统治,他只能在英国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

——莫枫《被夸大的甘地》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的纺车”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甘地成功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的历史贡献。

3.单选题(共17题)

5.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限制贵族特权
B.蕴含私权观念
C.保护平民利益
D.维护奴隶制度
6.
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写道:“‘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无质的变化
B.光荣革命实现了少数贵族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完全否定了英国当时政治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
7.
“中国共产党愿当此时机,向全国同胞提出我们奋斗之总的目标,这就是:(二)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因此,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于1937年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A.土地革命的兴起
B.抗日救亡的高涨
C.联合政府的建立
D.双十协定的达成
8.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对法官席次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中国法官的积极斗争
B.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C.中国实力的显著提升
D.中国利益的必然要求
9.
上谕“各省匪徒……开罪邻邦,贻误大局……尔百姓食毛贱土,具受国恩,乃敢逞其好勇斗狠之私,习为符咒邪妄之术,拒捕戕官,杀害各国人民,肆无忌惮,遂尔肇此奇祸,上贻君父之忧,追念之余,尤深痛恨”。“此奇祸”即为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
1912年流亡于意大利的高尔基写信给孙中山:“予俄人也,现所争取之思想胜利与足下同:无论此种思想于何地获胜,予之以此胜为幸,亦与足下相同……我辈俄人所愿望者,亦足下所欲获得者也。我们在精神上为兄弟,在志愿上为同志。”“我辈俄人所愿望”实现于
A.二月革命
B.七月事件
C.十月革命
D.反法西斯战争
11.
1979年1月,邓小平几次接见萨姆·努恩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都说道:“中国不排除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否则就等于捆住自己的手脚,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变得不可能”;“如果台湾回归大陆,他可以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一百年不变。”这些谈话
A.否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主要精神
B.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
C.明确表达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涵
D.表明中国维护主权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12.
1978—1980年间我国外事活动频繁,部分活动见下表。
时间
事件
1978年3月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对社会主义***
 
上述活动
A.开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
B.标志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C.有利于更新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
D.表明外交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13.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期间在答谢宴会上说:“我们在这里聚会……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我们每一方都是这样的利益,就是维护我们的独立和我们人民的安全。我们每一方都是这样的希望,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秩序,具有不同制度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可以在其中和平相处。”据此判断
A. 中美仍在相互敌视状态   B. 中美已无意识形态分歧
C. 中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 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14.
俄国学者阿尔巴托夫在1998年撰文写道:“俄在21世纪不会起重大作用”,他分析五极的经济实力,认为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美国占21%,欧盟占21%,日本占8%,中国占7%,俄只占1.7%。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美欧日中俄是多极化重要推动力量
B.美国在欧盟的冲击下不再是超级大国
C.经济实力严重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
D.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
15.
阿梅斯托在《1492:那一年》中总结:“1492年那一年,不只基督教国度改头换面,整个世界也脱胎换骨。把过去分立的文明结合在一起,使名副其实的全球历史-真正的‘世界体系’成为可能。”下列对“那一年”论述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B.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中抢占了先机
C.将大西洋由屏障转变成了通道
D.西班牙人寻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
16.
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中提出:“国家在直接从农民征税方面越成功,政府在获得资源方面对豪强的依赖也越不重要。因为人们意识到:‘一个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是一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上能够生存的农民阶级”出现的前提是
A.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国家减轻对豪强的依赖
C.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个政治上成功的政府
17.
民国初年,上海棉业巨子穆藕初有鉴于我国之实业仅发达于上海、天津、汉口等口岸,因此他主张,振兴实业须着眼于内地。一方面应先推广铁道以便运输;一方面改良农作,增进产量,“使内地金融,逐步呈活泼气象,人民生计渐能裕余,然后酌量各地情形,次第谋划各项实业,农工并兴,而商业亦随之以发达矣!”该主张
A.有助于拯救中国之贫弱败亡
B.客观上加剧列强资本输出
C.有助于挽回中国之利权损失
D.实现了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18.
当启蒙运动实际发生时,法国人并没有将此称为启蒙运动和给定义。1783年,《柏林月刊》以“什么是启蒙运动”为题进行公开征文讨论,下列符合征文要求的是
A.注重提倡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B.经过别人的引导来运用自己的理智
C.不需改造社会和改善人的命运
D.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19.
古代某位书法家为纪念抗击叛军牺牲的兄弟和侄子,起草祭文时感情激昂悲愤,“气粗而字险”“气郁而字敛”,墨妙通神,情切意真。下列符合此文意的书法作品是
A.
B.
C.
D.
20.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著名的“权生于智”的思想指出:“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应该让有智慧的人掌握国家权力
B.认为兴民权的前提是开民智
C.中国长期处于专制民主意识匮乏
D.认识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21.
欧洲某一流派作家的一个特征是崇尚自然,强调以外界区别于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本性的自然观为对象来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是现代工业文明引发了人的物欲追求,进而对人性原有的质朴造成了缺失。属于这个流派的作品是
A.《西风颂》
B.《人间喜剧》
C.《苹果车》
D.《老人与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