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中期以来,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试以“大国的兴衰”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文提纲。(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20世纪中期以来,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
试以“大国的兴衰”为主题,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文提纲。(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2题)
2.
阅读材料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政治观念变化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时期的“国家主义”思想。
材料一 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
——薛福成《变法》
材料二 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
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
材料三 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政治观念变化的时代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时期的“国家主义”思想。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
材料二: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9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l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6年,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国际星7A'’)失败。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1501年—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56—2003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特点。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单选题- (共19题)
4.
“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内阁的出现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并在国王与议会之间的作用愈发重要。可见,英国内阁的形成
A.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 |
B.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 |
C.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需求 |
D.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 |
5.
约在13世纪,英国的威斯敏斯特立法第1号第5条规定,代表的选举“必须自由进行,不受威吓”。同时,英格兰几乎所有的选举令状中都写着,郡长“应当号召从每个城镇选举两名市民和从每个自治市选举两名自治市民参加议会活动”。这些做法
A.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发展 |
B.提高了资产阶级地位 |
C.反映了英国的民主传统 |
D.有利于限制国王权力 |
6.
1893年,当徳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新军事法案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作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面临着世界大战的威胁 |
B.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
D.基本上确立了代议制度 |
7.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知识界“将民间看作是与传统的封建帝国王朝与意识形态相对立的力量”,由此开始,“形成了大规模的‘到民间去’的热潮。纷纷循着各自的方案与路径去发掘民间的、乡村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上述现象发端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国民革命时期 |
8.
1894年6月18日,美国驻朝公使西尔向国务院报告,日本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汉城“肯定怀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并表示“造成目前困难局面的错误很显然都是由于中国人的行动,他们将军队派到朝鲜”。西尔的报告 ( )
A.体现了美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 | B.力图维持东亚地区的固有均势 |
C.识破了日本挑起战争的企图 | D.建议美国支持日本的朝鲜政策 |
10.
1893年,当德皇威廉二世威胁要将议会中的反对者们击得粉碎时,这一谈话只是在议会中引起了小心谨慎的批评。然而,到1912年做出类似威胁时,全国立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运动,报刊纷纷警告这位君主“不要超越宪法的约束”。导致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当时德国
A.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
B.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 |
C.君权遭到公共舆论制约 |
D.已经确立了代议制度 |
11.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12.
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有这样的景象: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劳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使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浪漫美,富有宗教神秘感。下列与此画风格相近的是( )
A.《自由引导人民》 |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C.《唐吉老伯》 | D.《格尔尼卡》 |
14.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阿猫阿狗”、“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提出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那些“火烧眉毛紧急问题”。这说明他 ( )
A.试图寻求对社会根本改造的方法 | B.认为社会改良是当时的救世良方 |
C.否定西方启蒙思想对拯救社会的实际作用 | D.已经蜕变成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
15.
“吾人所主张者,并非如反动派所言,将产业重新分配之荒谬绝伦,但欲行一方策,使物产之供给,得按公理而互蒙利益耳。此即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的定义。”材料中的“余所主张之民生主义”指的是
A.管制经济资源以达成真平等 |
B.致力劳资和谐以求社会安定 |
C.产业和平收归国有以厚民生 |
D.合理分配生产所得以求互利 |
17.
***曾说:“事情很明显,……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这反映出()
A.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的科学探索 |
B.表明当时国内“左”倾错误已经泛滥 |
C.中共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质疑 |
D.中苏关系处于矛盾僵化状态 |
18.
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
19.
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A.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
B.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
C.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
D.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
20.
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的足迹》,人们将其比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境地往往都与“世”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朴,人情融融,都受到“外界”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据此可知,《消失的足迹》应属于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黑色幽默” |
D.魔幻现实主义 |
21.
下图为巴拉的名作《被拴住的狗的运态》,它描绘了时髦的着裙妇女牵着她的宠物小猎狗在街头行进的情景。为达运动效果,艺术家把狗的腿变成了一连串腿的组合,几乎形成半圆,此画的美术流派属于


A.新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代主义 | D.现实主义 |
22.
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时说:“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就“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逐步灭亡”的过程而言,其实质是( )
A.拜金主义取代宗法主义 | B.工业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
C.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 | D.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 |
4.选择题- (共2题)
23.
小兴安岭经历了森林资源破坏、经济衰退的困境,如今正处于林业资源经济转型的过程。下列有利于林业资源经济转型的有( )
①用剩余材料生产雪糕棒②林下木耳栽培
③禁止森林砍伐④申请森林认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