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鸿沟的有利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材料 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只是在西方,哲学家——科学家与匠人才实现联合,互相促进。学者和艺术家强烈反对中世纪的整个生活方式,努力创造尽可能与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新的生活方式。若无西欧的缩小匠人与学者之间鸿沟的有利社会环境,人类学识上的这些成果独自原不可能引起科学革命。匠人在文艺复兴期间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断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推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断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2.单选题- (共19题)
3.
牛顿的力学定律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斯宾塞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论证了西方国家殖民的合理性。这说明
A.自然科学影响社会科学的发展 |
B.自然科学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
C.自然科学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
D.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为补充 |
4.
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的思想家虽然抬出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来祭拜,但他们不过是借尸还魂,借他人的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而已。这些思想家“心中的块垒”是想
A.挣脱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束缚 |
B.恢复古代人们的传统生活习俗 |
C.摆脱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 |
D.在文学艺术领域有更大的突破 |
5.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
C.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
D.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
6.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A.“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
B.“人是万物的尺度” |
C.“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
7.
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来华访问期间,观赏了《梨园春苗》《美猴王》《贵妃醉酒》三个精彩京剧剧目.下列有关“国粹”京剧的表述,正确的是
A.同治年间徽班进京 |
B.乾隆末年开始形成 |
C.道光年间逐渐成熟 |
D.民国初年走向世界 |
8.
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
A.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
B.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 |
C.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D.是欧美工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 |
9.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
10.
有人认为“(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这里的“它”是
A.经典力学 |
B.生物进化论 |
C.相对论 |
D.量子论 |
11.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
12.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
13.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
14.
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在1910年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
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
C.有识之士追求民主进步 |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15.
下列***思想或著作的产生与其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国民革命时期 |
B.《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时期 |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解放战争时期 |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新中国成立初期 |
16.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材料说明孙中山实行民生主义的目的是
A.奠定政治革命社会基础 |
B.改革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
C.实现生产资料国民共享 |
D.推翻欧美在华殖民统治 |
17.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①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②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①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②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8.
1956年《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正式颁布,其内容是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这一规划
A.是“大跃进”运动在科教领域的产物 |
B.表明国家重点发展同防科技的主要宗旨 |
C.与国家科技教育实际存在若一定差距 |
D.反映了科技教育落后局面下追赶的愿景 |
19.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
A.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
B.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
C.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
D.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 |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爵士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
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
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