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96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1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二者在看待问题的角度上存在重大的差异:前者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后者则相反,它以人为中心,透过人的视角,从人的经验出发了解自身、认识自然。但这并不是说科学与人文没有相通之处,更不是说科学家都是没有人文关怀的科学主义者,或者说人文学者都反科学。相反,许多科学家都充满了人文精神,许多人文学者则热心科学,虚心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隋唐时期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佛教迅速传播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也逐渐形成。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文化回馈”的历史现象:某个文明社会从另一种文明那里学到了某些优秀的文化因素或先进的文化成果,诸如科技、文艺、哲学、宗教等方面,然后历经磨合或适应而融入本土文化,又经过千锤百炼而锻造成富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此时再将这些更出色、更成熟的文化硕果,回馈给整个人类文明世界。
——摘编自张志刚《文化回馈: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境界——以“佛教中国化”为例》
材料二 近代以来,基督教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主义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完全凭借西方教会的人力和财力,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将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和传统强行照搬过来,造成教派林立和教内纷争的局面,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规模宏大的反基督运动。20世纪20-30年代部分基督徒试图在西方宗教首领的“指教”和“辅助”下实现不同宗派的联合,并在神学思想和教会的礼仪、体制方面,使基督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习俗以及宗教伦理观念相结合。但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盛行的欧洲中心论在中国的影响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排斥,随后30年代后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基督教本土化运动趋于沉寂。
——摘编自王美秀《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在“文化回馈”现象上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中国化和基督教中国化的结局并分析其原因。
3.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到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他赴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3.单选题(共17题)

4.
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5.
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思想萌芽、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C.***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思想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6.
“在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
A.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都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C.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8.
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废除罗马教会
B.信仰即可得救
C.王权高于教权
D.简化宗教仪式
9.
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10.
他们(启蒙思想家)试图从全球的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试图发现与牛顿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则。这说明
A.启蒙运动具有全球性
B.自然科学影响启蒙运动
C.牛顿定律具有永恒性
D.启蒙运动推动科学革命
11.
有学者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B.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C.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13.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C.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D.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14.
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敬畏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A.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B.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取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1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16.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轰轰烈烈,人有评论说实际上每个互联网企事业基本都是“互联网+企业”。例如:淘宝是互联网+零售;小米是互联网+制造;QQ是互联网+通信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互联网已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B.互联网发展颠覆了传统行业
C.互联网已经部分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D.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行业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7.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5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18.
1957年,马寅初作了题为“新人口论的书面发言。他疾呼:“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1958年5月,陈伯达在北京大学点名要马寅初做检讨。之后,首先在北京大学采用大字报,辩论会等方式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进行批判。马寅初挨批
A.表明北大缺乏学术自由
B.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发展
C.导致我国人口急剧增长
D.使“双百”方针未能贯彻
19.
有人在描述一种写作风格时说:在艺术创作上,它想象奇异,梦境、幻景时常出现。它总是充满了激情地展示生活内容和表现理想,这种饱和的激情有时如火山爆发,有时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这种文学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魔幻现实主义
20.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