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95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我们都是法律的奴隶,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
——西塞罗
材料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材料二材料三所示的政体形式分别是什么?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建立的政体与材料二所述国家政体有何相同点?
2.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单选题(共12题)

4.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反映罗马法的进步性是
A.继承古希腊的公民意识
B.公民的平等是基于自然的平等
C.强调了公民的主权平等
D.运用法律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5.
英国的法令宣布“凡不承认伊丽莎白女王对教会的最高权威或不参加国教礼拜、秘密采取非法仪式者,驱逐出境”。那些被驱逐者中的许多勇敢者宁愿“在一个遥远的荒原上享受自由,也不愿在纷争家园的安逸中忍受奴役。”他们多是
A.旧贵族
B.新贵族
C.清教徒
D.工场主
6.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按照《王位继承法》,德意志汉诺威的王公乔治一世继任英国国王并在英国统治了13年。他不会说英语也不熟悉英国的政风民情,便放手让英国大臣代他去料理国事,自己什么也不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得到尊重
B.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出现良机
C.对王权的限制获得了重大进展
D.“责任内阁制”政府已经建立
7.
胡适先生在《给苦闷中的年青人》一文中曾提到北京大学一位学生的来信:“从沦陷起对政府所怀各种希望完全变成失望,……自四月下旬物价暴涨,同时内战更打的起劲。……联想到祖国的今后前途,不禁悲从中来,原因是深受过敌人压迫,实再怕做第二次亡国奴!”这封信应该写于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
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其意在说明
A.“一边倒”外交政策已经过时
B.中国奉行积极务实的外交原则
C.外交即将迎来宽松的外部环境
D.外交工作已经产生重要影响
9.
熙宁年间,“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表明政府意在
A. 增加财政收入 B. 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 增加粮食产量 D.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0.
1834年美国发明家麦考密克创制的收割机获得专利。“这是飞行器、手推车以及四轮马车的混血儿……人们不再是种植小麦,而是在生产小麦”。这一发明
A.是内燃机的发明的产物
B.减少了对殖民地的需求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诞生
D.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
11.
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中提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美洲新大陆殖民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欧洲胜出。作者意在强调
A.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议会制度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必然因素
B.中国从西汉时期开始用煤,历史悠久,可以进行工业革命
C.西欧兴起有偶然性,市场扩大与煤的利用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D.煤的利用与社会结构、社会分工、整个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脱钩
12.
清朝初期,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到了晚晴时期,清政府给予海外华侨国民身份,并正式将海外侨民纳入领事馆权责保护范围。清政府这一调整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标志着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C.根源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3.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14.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A.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15.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达芬奇
B.莫奈
C.塞尚
D.毕加索

3.选择题(共1题)

16.古诗填空。

遗爱寺

唐  白居易

弄石{#blank#}1{#/blank#},

寻花{#blank#}2{#/blank#}。

时时{#blank#}3{#/blank#},

处处{#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