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94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4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材料一、二中孝文帝与大臣的对话,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完颜阿骨打称帝前,顺应女真族历史发展趋势,于1114年改造原有的社会组织。突破血缘关系,规定以户为计算单位,以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为首领。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为首领。这是“壮者皆兵”“兵民合一”的制度。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是一种“寓兵于民”制度。战时出征,自备武装粮饷,是征兵制在人类社会早期的一种反映。这种制度既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又兼顾了新贵族利益,为整个国家开创了稳定的系统管理体系。
——摘编自程妮娜《金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等
材料二完颜阿骨打是一名特别无情,才能出众的军事将领。他善于抓住对手因指挥失策、组织涣散等因素造成的机会来取得军事胜利。1117年以后,他又以一个才智出众的战略家面貌出现,那正是辽金的双边关系为包括宋在内的三国关系所取代之时。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概括猛安谋克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猛安谋克制的历史作用。
3.
材料
明代江南官田重赋,是明代经济财政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沉重的负担,迫使农民大批逃亡,国家税源减少,拖欠严重。明中期,周忱被任命为江南巡抚,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对有才干的官员,则放手提拔使用。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周忱拉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知府况钟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七十二万石。粮食的运输征解是田赋制度中一个十分困难与棘手的问题。他改变运粮方法,农民既省费用又便利,漕军也得到了实惠。
明代有按田粮随征马草的税目。马草运输比粮食尤难。周忱奏请每束折银三分,缴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购买。他把田赋的征收与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办法,实际上开了赋役合征的先河。周忱亦以善理财赋著称,如《明史·周忱传》指出:“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拖负,忱之力也。”
(1)依据材料,概括周忱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忱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24题)

5.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当梭伦一成为局势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订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负担……”材料表明
A.个人权力成为梭伦改革的根本保证
B.“解负令”的实施,意味着奴隶制在雅典的终结
C.“梭伦时代”的雅典公民团体相对稳固
D.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发展为“解负令”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6.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理性社会的追求B.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C.遏制自然欲求膨胀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7.
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同时,在军事义务方面,一、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从前按照血缘划分等级的肯定
B.维护利用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利益
C.加剧了贵族阶层和社会下层的矛盾与冲突
D.体现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统一的思想
8.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实行财产等统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9.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10.
“(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原因是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
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的梭伦改革为雅典开辟了一条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包括
①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③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④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到了楷模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
南朝谢灵运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糜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针对以上情况,北魏孝文帝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B.设立三长制
C.推行新的租调制D.汉化政策
13.
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D.实行连坐法
14.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商鞅变法 (  )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15.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主要目的在于(   )
A.笼络汉族地主B.稳定鲜卑社会
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民族融合
16.
庆历新政时,范仲淹要求严格“恩荫”制。宋代实施的“恩荫”制
①是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
②是官僚阶层特权的体现
③是导致北宋“冗官”“冗费”的重要原因
④消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7.
观察右图,图②与图①所示服饰的不同主要是(    )
A.经济发展的结果
B.民族融合的结果
C.孝文帝迁都的结果
D.实施官吏俸禄制的结果
18.
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应是(  )
A.首次打破了君主专制统治B.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峰D.雅典民主政治的终结点
19.
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
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
20.
史书记载:“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这条材料反映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B.方田均税法
C.均田制和租调制D.宗主督护制
21.
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D.巩固政权根基
22.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23.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24.
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B.自耕农数量增加C.赋税收入的增加D.郡县制度的推行
25.
梭伦在其诗歌中说:“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解放!”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分析,梭伦所说的“他们”系指
A.债务奴隶B.平民
C.外邦奴隶D.贵族
26.
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A.“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
B.“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
C.“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D.“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27.
公元十一世纪早期,如果你是大户官僚,则可能面临
A.通过“恩荫”获得官职
B.越是富裕交纳的免役钱越多
C.按照政府丈量出来的田亩数交税
D.单纯享受免税特权
28.
王安石变法中,起到“农时不夺而民均”作用的是
A.保甲法
B.均输法
C.农田水利法
D.募役法

3.选择题(共9题)

29.为什么要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30.

— Mabel, did you catch a cold again?

—Yes. I didn'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enough exercise.

31.

— Mabel, did you catch a cold again?

—Yes. I didn't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doing enough exercise.

32.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3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34.在△ABC中,若|sinA﹣ 12 |+(cosB﹣ 122=0,则∠C的度数是{#blank#}1{#/blank#}.
35.在△ABC中,若|sinA﹣ 12 |+(cosB﹣ 122=0,则∠C的度数是{#blank#}1{#/blank#}.
36.根据下面的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考虑下列问题:


全球通

神州行

月租费

25元/月

0

本地通话费

0.2元/分钟

0.3元/分钟

37.图是石油分馏塔的示意图,a、b、c三种馏分中(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