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湖南省百所重点中学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92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2/9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1930年,上海有缫丝厂102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70家,缫丝设备也从25400架减少到18000架。1932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46家,丝车数也减少到12000架。随着恐慌在1933—1934年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1933年末只有10家,到1934年5月仅剩不超过6家,上海的丝厂以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

——摘编自《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衰退》

材料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9212826.56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而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为不利的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都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

——摘编自陈杰《中国古代冤案略议》

材料二
德雷福斯是一个犹太人,1892年到法国陆军参谋部任职。1894年10月,他因被怀疑出卖国家军事机密而被逮捕。该案件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当时,极左翼中的温和派反对由德雷福斯案件引起的民族主义骚动,但后来该派发生了分裂,对右翼势力妥协,导致共和国越来越向右滑去。在1898年的议会选举中,温和派失去了议会中的绝对多数,权力中心开始左转。同时激进派因在德雷福斯案件中广泛介入悍卫共和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而信誉大增。1902年,激进派在议会中占据了绝对多数并组成了孔勃内阁,继续打击和限制民族沙文主义和教权派等右翼保守势力,确立了在法国的统治地位。1906年7月,德雷福斯最终获得平反。

——摘编自温智勇《德雷福斯案件与法国政治方向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法国德贾福斯案件平反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防止冤案的发生。

2.单选题(共13题)

4.
1787年,汉密尔顿说:新宪法的支持者是“商事行业的美好意愿(他们需要一个政府)有能力管制、保护和扩展联邦的商业”。这说明1787年宪法
A.增加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D.明确规定了中央与各州职权
5.
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D.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6.
二战时,当驻华美国空军和活动于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航空队战机受损或发生故障需要弃机时,跳伞的飞行员降落到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控制区都能迅速获得他们的营救。这种情况的主要影响是
A.宣传了中共抗战的决心
B.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C.可得到英美盟国的支持
D.促进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
7.
马克思曾说:“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棵地呈現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豪不加掩饰了。”这反映了
A.殖民掠夺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B.欧洲殖民者创造了近代文明
C.资产阶级文明进程伴随殖民掠夺
D.资产阶级生存离不开殖民地
8.
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
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
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
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
9.
下面是1947年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了
A.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
B.两极对峙格局在西欧形成
C.美苏仍保持战时合作状态
D.西欧社会制度正加速转型
10.
陈恕(宋代)为三司使时,“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估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A.抑商政策趋于废弛
B.主要税源发生变化
C.政府决策关注民意
D.社会等级秩序弱化
11.
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样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12.
(题文)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名为“新兴西方的世界(1763年)”的插图。该图反映的主题是
A.亚洲贸易优势丧失B.大英帝国正在崛起
C.全球贸易规模扩大D.世界市场正在形成
13.
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突破
B.思想文化的进步
C.政府措施的激励
D.市场需求的带动
14.
下面是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   )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
15.
“无论是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
B.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D.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仍然存在
16.
19世纪中期,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提出了崇敬生命.保护荒野,强调自然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等主张,在当时,这些主张的提出主要出于()
A.对理性社会的追求B.对生物进化论的支持
C.遏制自然欲求膨胀D.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