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91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1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勃兴并驾齐驱,民族国家应在理想与现实的“囚徒困境”中寻求最佳契合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量存在的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扮演着“第二政府”的角色,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方式和未来发展的走势,而且影响到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国际社会为了应付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而进行国际合作的显著成果……但是世贸组织对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也是很明显的……金融全球化要求各国中央银行在制定本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全球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而不能只顾本国的利益需求,这就削弱了传统的国家货币主权。

——摘编自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阶段,原先各发达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政策纷纷转向贸易保护主义,极端排外的民族情绪时常蔓延到国际贸易领域,演化为“天生的排斥他国商品的有力武器”……对外投资的歧视性政策首先是由走在世界经济发展前沿的美国和欧盟带头实行的,它们千方百计地对外国公司和企业附加各类苛刻条件,以歧视性政策限制外来投资……各国出于经济竞争的需要,彼此间展开窃取商业情报和科技发明的间谋大战。高度发展的网络技术为各国的情报人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张志梅《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因和表现》

材料三 如果想要维持全球化带来的进步,各国必须承担起风险管理的共同职责。国家政府无论强(如美国和中国)弱(如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无法凭一己之力解决摇在而前的诸多复杂难题……国家或许可以在短期内逃避全球责任,但境外事件造成的威胁不可能永远得到控制。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全球化世界的流行危险将会不断累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摘编自伊恩·戈尔丁《全球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方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应对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史实说明中国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
2.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随着历史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和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是简单的先哲主观臆想,而是与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相联系。
——覃杰《反思十九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论十大关系》探讨的核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20世纪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史实,就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简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维新深刻地改变了日本,其影响更波及整个东亚地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71年,日本政府派遣岩仓具视率领使节团出访欧美,主要目的是与列强谈判,希望各国宽免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节团的另一项任务是考察列强国情,作为维新的参考……19世纪,国与国之间完全奉行丛林法则,岩仓使节团不断碰壁,没有一个西方列强愿意宽免对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身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恼之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在美国,方兴未艾的现代教育向新大陆辐射着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和一往无前的奋斗激情;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在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向东方来客耳提面命地传授了“强权即公理”的外交秘籍。上述三国的经验分别成为了后来明治日本普及教育、发展工业和武力扩张的重要参考。

——《明治维新150年:最后的武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教育、政治三方面说明日本是如何借鉴欧美国家经验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对外关系为例,论证“国与国之间完全奉行丛林法则”(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不少于280字)。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交通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詹天佑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摘编自《詹天佑传》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请你编写《詹天佑的历史贡献》历史读本,你会选择哪些史实?请阐明你的理由。

2.单选题(共16题)

5.
学者陈国刚问道:“为什么以民主著称的雅典会将苏格拉底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判处死刑?换句话说,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死于民主的审判?”最能回答他的疑问的是
A.苏格拉底的理性思想威胁了民主制
B.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程序混乱违法
C.雅典直接民主带来偏激的暴民政治
D.苏格拉底坚持以死亡唤醒城邦民众
6.
下图是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的名画《彼得卢屠杀》描述的是1819年英国军警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镇压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的流血惨案。这说明当时英国
A.代议制度有待于完善
B.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
C.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D.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7.
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发表演讲说:“我们的应敌战术是什么?第一,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战”,作战要“固守阵地,屹立不动”,“处处设防,步步抵抗”。抗战时期,贯彻蒋介石这一军事思想的战事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8.
有学者说:“没有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革命中的活动,就没有十月革命。没有十月革命,我们中国会不会有共产党呢?当然中国大批的无产阶级产生了以后,总会产生党的,所以不能说不会产生共产党,但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就不知道了。”材料的观点是
A.布尔什维克党必然带来十月革命
B.十月革命是中共诞生的首要前提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纯属偶然事件
D.十月革命加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9.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3月,美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已经辩论长达十个月的规模庞大的欧洲复兴计划。从这两个事件的关联中可以推断,美国旨在
A.遏制苏联扩张
B.稳定资本主义
C.扩大世界市场
D.维护北约联盟
10.
下图是学者杨庆红制作的两宋小说家籍贯统计表,此表反映了
A.江南始终主导古代文化
B.小说起源于宋代的河南
C.政治、经济状况影响文学发展
D.地理环境决定小说发展
11.
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解决民间土地纷争
C.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D.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12.
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这说明
A.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C.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D.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13.
瑞蚨祥(中华老字号企业)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该企业在1912年以后的几年间销售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C.辛亥革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实业发展
14.
1981年,江苏省对地、市、县实行了财政包干,工交企业以落实财政任务为目标,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在全省面上推开。这一举措
A.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点
C.直接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
D.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推行
15.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A.小农经济趋于鼎盛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节俭恭顺蔚然成风
16.
庞忠甲的《论儒学的国际影响》文章中提到:伏尔泰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卢梭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二者认识的分歧主要缘于
A.不同的阶级立场
B.不同的认识角度
C.不同的政治主张
D.不同的时代环境
17.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载:“当时(1922年)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奖。”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A.它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钟慢尺缩”现象违背事实
C.它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
D.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
18.
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中说:“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这一论说
A.倡导以“西”补“中”中西融合
B.揭示了“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
C.批判了“西学东渐”的历史必然
D.反映了学西学挽救危亡的时代性
19.
沃尔夫·勒佩尼斯在《何谓欧洲知识分子》中说:“欧洲知识分子不仅有锐愈进取,其中也有迷茫;不仅有孤独,还有抑郁……但无论是非曲直,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尖锐的碰撞激越。”下列作品中能反映欧洲知识分子“迷茫”“孤独”和“抑郁”的是
A.《百年孤独》
B.《狂人日记》
C.《等待戈多》
D.《老人与海》
20.
丁韪良1865年到同文馆执教后,“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初试时令学生把外文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时则将某条约中的片段译成外文。这反映了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朝贡外交
B.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工具
C.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影响中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