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张謇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中向学生阐述:“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张謇提出:“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亦须顾及本国之情势。”以通州师范为例,1903年制《通州师范学校学课章程》规定:本科第一年学伦理、国文、历史、地理、日语、体操等,后三年都增设教育、理化、博物和图画四科。通州师范学校之随意科为政治经济学、农艺化学、英文三科,听愿习者自量。
——摘编自贾勇《张謇师范教育思想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张謇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中向学生阐述:“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张謇提出:“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亦须顾及本国之情势。”以通州师范为例,1903年制《通州师范学校学课章程》规定:本科第一年学伦理、国文、历史、地理、日语、体操等,后三年都增设教育、理化、博物和图画四科。通州师范学校之随意科为政治经济学、农艺化学、英文三科,听愿习者自量。
——摘编自贾勇《张謇师范教育思想探析》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 (共4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三:201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27日晚在山东曲阜开幕,以纪念中国先贤孔子诞辰2567年。这届孔子文化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为主题,重点开展201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丙申年祭孔大典两大主题活动。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其意图何在?
(2)材料二中陈独秀对孔子的态度如何?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举办国际文化节纪念孔子意义何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的态度?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
材料三:201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27日晚在山东曲阜开幕,以纪念中国先贤孔子诞辰2567年。这届孔子文化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明首善之区”为主题,重点开展2016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丙申年祭孔大典两大主题活动。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其意图何在?
(2)材料二中陈独秀对孔子的态度如何?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举办国际文化节纪念孔子意义何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孔子的态度?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後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宋史·梁焘传》
(1)据材料一,指出保甲法是针对北宋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甲法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初衷。
(3)据材料二、三,请就如何有效推行变法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後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宋史·梁焘传》
(1)据材料一,指出保甲法是针对北宋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甲法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初衷。
(3)据材料二、三,请就如何有效推行变法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二战中)苏联石油工业相继出现生产下降、开采下降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强项是资源潜力,德国的优势在于技术能力。为保卫国家主要的工业力量,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高加索,特别是巴库的石油设备也在东迁之列。苏联向东部疏散了600车皮的石油设备,德军占领高加索6个月后生产不出1吨石油,此举有利于粉碎德国占领高加索战略资源的企图。为满足军事需要,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后方“液体燃料尽可能用煤气代替,汽车尽量使用固体燃料”。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由美国《租借法》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自己产量的1. 4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采取的“先德国、后日本”的战略方针为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持。在对德石油斗争中,苏联不仅保存了本国的石油潜力,而且使国家石油工业在受到战争冲击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摘编自王绍章、李爽《石油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苏联保存本国石油潜力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战”对二战战争进程的影响。
材料 (二战中)苏联石油工业相继出现生产下降、开采下降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的强项是资源潜力,德国的优势在于技术能力。为保卫国家主要的工业力量,苏联工业向东部地区转移,高加索,特别是巴库的石油设备也在东迁之列。苏联向东部疏散了600车皮的石油设备,德军占领高加索6个月后生产不出1吨石油,此举有利于粉碎德国占领高加索战略资源的企图。为满足军事需要,苏联采取的措施是,后方“液体燃料尽可能用煤气代替,汽车尽量使用固体燃料”。1941年8月到1945年9月,由美国《租借法》提供的航空汽油是苏联自己产量的1. 4倍。为避免两线作战而采取的“先德国、后日本”的战略方针为苏联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间接支持。在对德石油斗争中,苏联不仅保存了本国的石油潜力,而且使国家石油工业在受到战争冲击的条件下继续发展。
——摘编自王绍章、李爽《石油战: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德战场》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苏联保存本国石油潜力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战”对二战战争进程的影响。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国遗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3)为了材料四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国遗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些显著的变化?
(3)为了材料四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4)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什么?
3.单选题- (共16题)
6.
古代希腊哲哲学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
C.反对问政于民 |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
7.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据此,可知
A.美国民主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
B.精英阶层的特权受到制约 |
C.公民基本权利没有受到保障 |
D.“天赋人权”思想没有实现 |
8.
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
9.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是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基本设计。十月革命后,最能体现列宁这一思想的措施是
A.建立工兵苏维埃政权 |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
C.颁布《和平法令》 |
D.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
10.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法律文献中最早做出这一规定的是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1.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约瑟夫·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依然遥遥领先 |
B.国际力量分散,多极格局已接近形成 |
C.美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
D.从不同角度,“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的说法都准确 |
12.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3.
“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据这一描述,下图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可归类为


A.景物素描画 | B.花鸟工笔画 |
C.文人写意画 | D.社会风俗画 |
14.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政府通过制定契约产生 |
B.政府行使权力受人民监督 |
C.利用法律解决腐败问题 |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
15.
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
B.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 |
C.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 |
D.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
16.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这表明牛顿力学:
A.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 B.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C.揭示了自然界的全部规律 | D.揭开了政治革命的序幕 |
17.
(题文)“《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A.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
B.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
C.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
D.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18.
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序》中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材料中的“科学”:
A.指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 B.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
C.使中国人摆脱了迷信愚昧 | D.得到了中国所有人的尊重 |
19.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 | B.实行全民族抗战 |
C.建立统一战线 | D.宣传三民主义 |
20.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23名是归国学者。这最能说明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
C.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D.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21.
19世纪流行一种文艺思潮,“它认为人是复杂的、感性的、只是偶或理性一下的动物。”“在一个越来越科学、唯物主义、工业化、都市化的时代……(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发性。”这种思潮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4.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