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科学方法”的内涵?并分析牛顿的理论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发展的表现?据材料二、三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的不同。两者在价值取向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这句话的含义?谈谈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材料一 在牛顿描述的世界中,处处充满着井然有序的规律和法则……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
——《大国崛起》
材料二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爱因斯坦
材料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四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科学方法”的内涵?并分析牛顿的理论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发展的表现?据材料二、三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的影响方面侧重点的不同。两者在价值取向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这句话的含义?谈谈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2.
(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鞍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稚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在处理“国与民”的关系上,梭伦改革和商鞍变法各有选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校伦改革的各项原则较其细节更为重要。校伦通过用法律手段恢复最下层各阶级的人身自由权利以及加强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他把国家(注:指稚典城邦)笠于党派或氏族之上……他的法律经宗教仪节而斌有神圣之意:每一个公民都宣誓遵从。……
对城邦内每一个阶级他都适度地给予责任,他倡导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社会公正的理想。他诉之于理性、自由、温和与人道。雅典时常不能达到校伦的标准,但它承认这些标准是其永恒的遗产。
——摘编自哈蒙德《希腊史》
材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于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极。……商鞍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中协调“国与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处理“国与民”关系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2.单选题- (共8题)
3.
明朝宣德、正统年间,科举录取分为南、北、中三卷,三卷录取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卷种 | 涉及地区 | 录取比例 |
南卷 | 应天(今南京)、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 | 55% |
北卷 | 顺天(今北京地区)诸府、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 | 35% |
中卷 | 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 | 10% |
根据上表可知,明朝分卷制的实行反映了当时
A.科举制八股取士正式形成 |
B.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
C.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
D.政治重心由南方移至北方 |
4.
近年,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备受瞩目的凡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以5500万美元落槌,被誉为近年拍场上屈指可数的凡高佳作,这幅画堪称其短暂绚丽的艺术生活中巅峰之作。对这幅画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热情奔放的笔调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
B.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世界并忠实地描述它们 |
C.用强烈的色彩和火一样热情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
D.利用下意识和几何形体的排列表达猛烈的情绪 |
5.
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正面,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
A.开始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 |
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
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认识提供了方法 |
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 |
6.
钱学森撰文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建国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是
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
B.“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 |
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 |
D.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 |
7.
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形成 |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
C.职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8.
“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
A.《巴黎圣母院》 |
B.《大卫·科波菲尔》 |
C.《等待戈多》 |
D.《日出·印象》 |
9.
好莱坞(Hollywood)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从下表所示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电影主题的变化,可以推知
时间 | 主题 | 举例 |
1943年 | 歌颂苏联 | 《出使莫斯科》《光荣的日子》 |
1948年 | 对抗苏联 | 《铁幕背后》《红色威胁》 |
A.电影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
B.从合作到对抗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
C.不同政权性质决定了不同国家利益 |
D.电影艺术必然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