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材料一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二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18题)
A.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
C.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
A.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的现象 |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强化 |
C.司法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 |
D.儒家经典成为了法律的基本原则 |
①《唐璜》
②《英雄交响曲》
③《自由引导人民》
④《日出·印象》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人身自由 |
B.思想自由 |
C.推翻专制 |
D.主权在民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B.《论法的精神》 |
C.《共产党宣言》 |
D.《物种起源》 |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
B.电磁学的建立 |
C.达尔文进化论 |
D.第三次科技革命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A.认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 |
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 |
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 |
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
A.仍然坚持变法维新,反对革命 |
B.认为先实行君主立宪,然后才能实现民主共和 |
C.认为民主共和体制在中国行不通 |
D.从主张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 |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 |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
A.中国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
B.维新变法对封建思想的冲击 |
C.近代民族工业初步的发展 |
D.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倡导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
C.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D.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
A.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 | B.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
C.老兵对二战的感伤 | D.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
3.选择题- (共5题)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 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材料一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 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