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燕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材料二:1602年,荷兰议会颁布了荷兰东印度会司的“公司成立特许章程”。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分配,如造船、装备和这回货物的贬卖等。阿姆斯特丹商部负责一半,泽兰商部负责四分之一。这既是“业务份额”的划分,也是“股份”或权利比例的分配。行使公司管理权力的董事席位也大致按此比例分配。荷兰东印度公司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从事海外贸易,攫取商业利润的时期,其途径是贱买贵卖;二是侵占殖民地实行赋税掠夺的时期,其方法是占据广大的领土,直接的掠夺。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脱离工业生产的荷兰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最终东印度公司一度拥有的繁华岁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材料一: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燕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材料二:1602年,荷兰议会颁布了荷兰东印度会司的“公司成立特许章程”。根据特许章程,东印度公司被授予从荷兰到好望角以东以及经由麦哲伦海峡的贸易垄断权。章程明确规定了工作分配,如造船、装备和这回货物的贬卖等。阿姆斯特丹商部负责一半,泽兰商部负责四分之一。这既是“业务份额”的划分,也是“股份”或权利比例的分配。行使公司管理权力的董事席位也大致按此比例分配。荷兰东印度公司可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从事海外贸易,攫取商业利润的时期,其途径是贱买贵卖;二是侵占殖民地实行赋税掠夺的时期,其方法是占据广大的领土,直接的掠夺。荷兰及其东印度公司的权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但是以贸易为灵魂、脱离工业生产的荷兰成为工业革命浪潮中的落伍者,最终东印度公司一度拥有的繁华岁月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中。
——据仲继银《荷兰东印度公司》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广洲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主要职能,并加以简要评价。(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广州十三行与荷兰东印度公司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樊亢主编、王金存著《苏联社会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年 | 82.5 | 1957年 | 105.0 |
1954年 | 85.6 | 1958年 | 141.2 |
1955年 | 106.8 | 1959年 | 124.7 |
1956年 | 127.6 | 1960年 | 133.2 |
——樊亢主编、王金存著《苏联社会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
1953年 | 166.83 | 1959年 | 169.68 |
1954年 | 169.52 | 1960年 | 143.85 |
1955年 | 183.94 | 1961年 | 136.50 |
1956年 | 192.75 | 1962年 | 154.41 |
1957年 | 195.06 | 1963年 | 170.00 |
1958年 | 197.65 | 1964年 | 187.50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年到1960年中国和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
2.单选题- (共26题)
4.
“每一行政区中的公民抽签选出30岁以上的公民50人,组成一个五百人的会议,掌管财政、军事、外交、民政大权。”材料反映的这一改革
A.按照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
B.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 |
C.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
D.以地区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 |
5.
伯利克里说:“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有人称其为心情平和的人,我们雅典人称其为废物。它毋需公民多少政治才能,关键是每个公民都应本着一切从城邦出发……。”反映了
A.雅典公民的政治才能普遍较低 |
B.不关心城邦事务的人无法成为公民 |
C.民主发展程度与公民政治才能无关 |
D.集体主义是雅典民主的重要特色 |
6.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种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抗日战争胜利后 |
D.解放战争胜利后 |
7.
“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以上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A.国民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8.
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A.原始儒学 |
B.宋明理学 |
C.南宋史学 |
D.前清史学 |
9.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
C.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
D.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
10.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
B.政治中心的转移 |
C.程朱理学的兴起 |
D.丝绸之路的衰落 |
12.
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的影响 |
B.社会管理的需求 |
C.征收赋税的需要 |
D.城市经济的发展 |
13.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
C.“重商”政策确立 |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
14.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15.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
B.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 |
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16.
在1502-1505年的4年中威尼斯人在亚历山大港每年平均只进口价值100万英镑的香料,而在16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平均每年进口的香料价值达到350万英镑。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价格革命 |
B.政治革命 |
C.工业革命 |
D.商业革命 |
17.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C.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18.
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此种状况出现于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
B.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
C.抗日战争时期 |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
19.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天津条约》,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下列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的事件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
B.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
C.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
D.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20.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捩拧拨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1.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
B.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
D.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
22.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
1978年第1版 |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
1996年第3版 |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
2012年第6版 |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23.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人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戊戌变法时期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文化大革命时期 |
24.
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社会契约 |
B.人民革命权利 |
C.君主立宪 |
D.三权分立 |
25.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是
A.开始以人作为学术研究的核心 |
B.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
C.主张以世俗政权取代神权统治 |
D.反对宗教神权对人性的束缚 |
26.
普罗泰格拉晚年,其著作《论神》在雅典广场上被焚毁,本人被逐出雅典,这主要是因为他
A.公开提出了人文主义概念 |
B.指责和批判古希腊民主制度 |
C.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
D.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
28.
《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
B.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
C.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
D.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