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及其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指出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及其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2.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2)据材料二指出,“他”是谁?其作品蕴涵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材料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宋]苏轼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材料二 他的音乐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画种?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画种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他”是谁?其作品蕴涵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 3

表 3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表 3 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3.单选题- (共23题)
4.
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是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雅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
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
C.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
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
5.
公元前494年,罗马平民不满土地、债务、政治权利等问题,集体撤离罗马城。元老院被迫与平民妥协,设立保民官,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的设立
A.取代了元老院的权力 |
B.体现了贵族与平民政治平等 |
C.促进了共和政体发展 |
D.推动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 |
6.
下表为19世纪英国选民人数统计。造成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选民人数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 | 1831年 | 1833年 | 1869年 | 1886年 |
选民人数 | 439970 | 717224 | 2225692 | 4937204 |
A.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人口高速増长 |
B.两次工业革命提升了人口素质 |
C.民主斗争促成英国议会数次改革 |
D.君主立宪制改善使投票率提高 |
7.
1689年,詹姆士二世试图借助爱尔兰天主教力量恢复王位,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一法国胡格勒信徒一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一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法国。这场战争
A.阻止了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
B.消灭了英国天主教徒的势力 |
C.捍卫了英国立宪政体 |
D.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
8.
179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1868年,美国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 |
B.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
C.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 |
D.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 |
9.
下图是一幅苏联海报。列宁身旁左右是农民和工人,举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旗帜。在他背后,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海报的主题可能是庆祝


A.苏维埃政权巩固 |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 |
C.农业集体化完成 |
D.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就 |
10.
《共产党宜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该序言认为原来的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与此判断密切相关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 |
D.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
11.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禁止开会的国家杜马成员组建临时政府,并在全俄范围选举各地官员,以消除沙俄地方势力;彼得格勒组成了工兵苏维埃,要求军队听从命令,决不允许军队镇压工农。这样的局面导致了
A. 二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内战
B. 俄国建立起两院制的代议
C. 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
D.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代两个组织
A. 二月革命后俄国陷入内战
B. 俄国建立起两院制的代议
C. 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格局
D.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取代两个组织
12.
18世纪欧洲通过传教士、外交使节、贸易往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联系,但中欧之间的交流并不对称。欧洲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程度,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军事实力都进行了评估。这一现象表明
A.中欧之间的实力差距扩大 |
B.中欧之间交流不对称 |
C.西方为向中国扩张作准备 |
D.中国“天朝上国”观念严重 |
13.
公元881年,江东地区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双方发生争执。地方官批评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件事告诉我们
A.唐代印刷业发展出竞争局面 |
B.宋代官员注重调解商业矛盾 |
C.江东地区的官民关系较融洽 |
D.传统历法粗糙实用价值有限 |
14.
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下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它反映出唐代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
15.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该报道
A.证明英国极力推广工业文明 |
B.肯定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 |
C.批判了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
D.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 |
17.
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
18.
“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主要表明宋代
A.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
B.商业经营注重营销策略 |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
19.
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
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
20.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 |
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 |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
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
21.
“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张,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这说明
A.文化传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
B.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C.制度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
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 |
22.
有学者认为,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在西欧,空间的概念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下列事实能证实此变化的是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②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绘画时强调捕捉光和色的“瞬间印象”
④汽车和飞机便捷了地区间联系
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②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③绘画时强调捕捉光和色的“瞬间印象”
④汽车和飞机便捷了地区间联系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3.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A.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
B.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
C.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
24.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注:自由人的集合体),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 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 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哲学通信》 | B.《波斯人信札》 |
C.《论法的精神》 | D.《社会契约论》 |
25.
文艺复兴时期,有些学者认为人类文化在古代世界已经达到顶点,而后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和蛮族的入侵而衰亡,人类进入千年黑暗愚昧的时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
B.准确描述了文明演进的过程 |
C.掀起了文化复古浪潮 |
D.推动了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