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有同学在研究近代中西经济交流时找到了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一 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敞,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
年份 | 原料 | 半成品 | 制成品 | ||||
农产品 | 矿产品 | 机器开采 | 手工 | 机制 | 手工 | 机制 | |
1873 | 2.6 | — | 不到0.5 | 37.4 | | 58.3 | 1.7 |
1893 | 15.5 | — | — | 28.4 | 0.1 | 53.4 | 2.5 |
1903 | 26.8 | 0.2 | 0.2 | 17.2 | 14.7 | 32.9 | 8.0 |
1910 | 39.1 | 0.2 | 0.5 | 13.1 | 11.9 | 28.3 | 6.8 |
1920 | 36.4 | 0.9 | 2.8 | 8.2 | 12.3 | 31.2 | 8.3 |
1930 | 45.1 | 1.2 | 3.4 | 3.5 | 12.2 | 27.1 | 7.4 |
1936 | 44.1 | 2.6 | 1.6 | 6.7 | 5.6 | 32.4 | 7.1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不同时期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2.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 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 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宗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3.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诸的中义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约,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19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两项特征并进行解读。(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情况: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诸的中义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约,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取19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两项特征并进行解读。(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单选题- (共13题)
4.
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A.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
B.提倡不同等级问的市民通婚 |
C.要求在婚姻关系小尊亲敬老 |
D.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
5.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
B.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
C.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
D.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
6.
1791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其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公民的自由、生命或财产。”这体现了该法案
A.确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的基本原则 |
B.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
C.反对森严的封建特权等级制 |
D.受到《独立宣言》精神的影响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个多世纪里,英国权力保持了相对稳定,“不管国王们和大臣们的想法多么不着边际,其本身的缺点有多少,但统治阶级的传统„„都能够因地制宜,利用英国现有的国家权利的条件,具体地铸造出显赫的国家权力。”这主要取决于
A.限制君权的历史传统 | B.两党政治的尖锐斗争 |
C.责任内阁的不断完善 | D.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
8.
1865年恩格斯在分析德国经济时写到:“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很清楚地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工业活动的领域中依赖政府到什么程度。租让权及行政上的控制像噩梦一样压迫他们。”恩格斯的这一分析
A. 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 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C. 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D. 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A. 找到了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B. 对威权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作用认识不足
C. 强调了普鲁士应该担负起领导统一的重任
D. 为德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指明了方向
9.
《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日商贾,阜通货贿。”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
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 |
C.提倡“工商皆本” |
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 |
10.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材料突出反映了
A.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 |
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实现社会改组 |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 |
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和文化的动因 |
11.
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又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 |
B.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 |
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 |
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 |
12.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
D.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13.
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 |
B.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
C.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 |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
14.
1979年5月,国家经济委员会等部门选择8个企业进行试点,其基本内容:改企业基金制为利润留成制;政府给予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试制、资金使用、人事安排、职工奖惩等方面以部分权力;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这次试点
A.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 | B.标志改革开放的开始 |
C.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 D.开启了城市体制改革 |
15.
18世纪一位法国思想家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们思考问题突出表现在
A.批判神权统治 | B.提倡人性解放 |
C.倡导思想自由 | D.反对君主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