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80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 年
材料二  “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1915 年10 月15 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何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教育理念产
生的历史背景。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 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材料二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你同意材料一中的哪种看法?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
(2)19世纪60年代中国有识之士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哪种主张符合材料二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中国产生这种主张的原因。

2.单选题(共14题)

3.
“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和人民。”这里的“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是指()
A.自由与平等B.法制与人权
C.民主与自由D.民主与科学
4.
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人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解读中,正确的是(  )
A.英国、日本式道路由洋务派主导
B.美国式道路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巨变
C.俄国式道路使中国摆脱君主专制
D.中国式道路是五四运动影响的结果
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下列属于“右倾”错误表现的是(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坚持夺取中心城市
C.国民革命时期放弃党的领导权
D.抗日战争时期改组军队为国民革命军
6.
有人认为,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理论依据是(  )
A.三权分立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D.法律至上
7.
小说《巨人传》中说:“1533 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这里的“重新恢复”是指()
A.专制主义B.自由主义
C.理性主义D.人文主义
8.
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①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②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③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④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
“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它”是(  )
A.蒸汽机B.内燃机
C.电子计算机D.网络
10.
它打破了人类自高自大,一神之下,众生之上的愚昧式自尊。这个理论是(  )
A.日心说B.经典力学
C.进化论D.相对论
11.
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虽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A.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B.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C.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D.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12.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1902 年)中写到:“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着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梁启超此说的根本意图是(  )
A.为政治变革提供依据B.强调尊重规律的重要性
C.反击顽固派守旧主张D.扭转晚清政府统治危机
13.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
A.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挽救中华民族危亡
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4.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开展全国性的扫盲教育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度D.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15.
1907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欧洲文化霸权地位崩溃
B.立体主义全盘颠覆了艺术传统
C.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
D.欧洲与非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16.
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石工》:“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3.选择题(共1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

──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二:从图反映的远古人类生活过的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