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3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4.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3.简答题- (共1题)
5.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其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说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这是指西葡两国推动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它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二战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颇为曲折。二战后曾长期严重阻碍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最主要的科技因素和国际组织分别是什么?
(3)为应对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内对外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1)有人说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这是指西葡两国推动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它对世界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二战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颇为曲折。二战后曾长期严重阻碍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最主要的科技因素和国际组织分别是什么?
(3)为应对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内对外分别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运动也开始出现。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4.单选题- (共24题)
6.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中说:“它开创了罗马法制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字做依据。”“它”是指( )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民法大全》 |
7.
美国国土安全部2017年2月4日发布声明称,根据美国华盛顿州西区联邦地方法院法官詹姆斯•罗巴特3日作出的裁决,在全美范围内暂停实施特朗普颁布的限制难民等群体入境的行政令,国土安全部将恢复此前对待入境旅客的检查方式。据此可知美国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
B.总统需要对联邦法院负责 |
C.地方权力高于中央 |
D.总统权力受到联邦法院制约 |
8.
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A. 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 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 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 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是
A.淞沪会战 |
B.徐州会战 |
C.武汉会战 |
D.百团大战 |
10.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说,“过去的中西关系,一切操之于中国,今后是几乎事事由人;过去是中国不以平等待人,……现在及今后反以不平等对待中国了。”造成这一转折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西方学者曾这样描述某一历史事件:“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该事件是
A.中共三大 | B.八七会议 | C.遵义会议 | D.中共七大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对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以上内容出自
A.![]() |
B.![]() |
C.![]() |
D.![]() |
13.
下图是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该图反映了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B.中国开始迈入国际舞台 |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14.
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为此美国
A.推行杜鲁门主义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成立北约组织 |
D.签署关贸总协定 |
15.
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党的领导人彼得·谢列斯特在1962年11月的日记中写道:“我们当时处在战争的边缘。总而言之,我们制造了这种无法收拾的军事紧张局势,然后又想从中脱身。”日记中谈及的是
A.华约组织建立 |
B.朝鲜战争爆发 |
C.越南战争爆发 |
D.古巴导弹危机 |
16.
下表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这反映出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是
时间 | 内容 |
1862年 | 北京同文馆(外语) |
1863年 | 广方言馆(外语) |
1866年 | 福州船政学堂(军事) |
1867年 | 天文算学馆(科技) |
1887年 | 天津电报学堂(科技) |
A.“中体西用” |
B.君主立宪 |
C.民主共和 |
D.民主和科学 |
17.
有一篇文章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开展 |
B.社会制度的变革 |
C.辛亥革命的胜利 |
D.西方思想的影响 |
18.
(历史解释——汉代“市”的特点)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下列对图片中集市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
B.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
C.交易场所遍及城中各处 |
D.起源于农村的“草市” |
19.
“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
D.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 |
20.
阿萨·勃里格斯的《英国社会史》中记述:“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
B.奴隶贸易 |
C.工业革命 |
D.交通发展 |
21.
1932年,著名实业家宋裴卿成立“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1935年4月,“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22.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坚持
A.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
B.计划和市场相互结合 |
C.计划经济的基础作用 |
D.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
23.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马丁·路德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说明马丁·路德主张
A.废除罗马教会 |
B.否定罗马教廷权威 |
C.教权高于王权 |
D.简化宗教仪式 |
24.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蔡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A.印刷术 |
B.造纸术 |
C.指南针 |
D.火药 |
25.
2014年,美国大片《星际穿越》在全球热映。片中的“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等概念不断刷新人们的宇宙观。这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
A.经典力学理论 |
B.电磁感应现象 |
C.量子理论 |
D.相对论 |
26.
“抗战以来,全国人民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大家以为有了出路,愁眉锁眼的姿态为之一扫。但是近来的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入闷葫芦里了。特别是文化人和青年学生,感觉锐敏,首当其冲。于是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问题了。”为此,***发表了
A.《新民主主义论》 |
B.《论人民民主专政》 |
C.《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D.《论十大关系》 |
27.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
C.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
28.
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
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3道)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