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是相当独特的,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转变为迫于形势而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貌合神离”的伙伴。
材料一 “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是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1)一中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概括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的重大行动。
(2)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
(3)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
材料一 “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是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选自丘吉尔在1946年9月的演讲《欧洲的悲剧》
材料二 1948年,丘吉尔提出作为战后英国外交总方针的“三环外交”:“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显然,在丘吉尔心目中,联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摘编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完成下列要求:(1)一中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概括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的重大行动。
(2)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
(3)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2)指出材料二的诗句体现出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举一例说明。概括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改革者必须注意的策略是什么。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2)指出材料二的诗句体现出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举一例说明。概括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改革者必须注意的策略是什么。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拿破仑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位颇具争议的杰出的代表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尽管在政治上实行个人集权并恢复帝制,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但他试图完成革命。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初,革命的领袖们曾宣布他们的理想是推翻全欧洲的专制政体,扫除额外特权,普及共和体制,然而这一理想只是在拿破仑手中,严格地说,是在他的武力征服中,开始输出到欧洲其他国家。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最终“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他是如何“完成革命”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雨果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并由此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尽管在政治上实行个人集权并恢复帝制,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但他试图完成革命。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初,革命的领袖们曾宣布他们的理想是推翻全欧洲的专制政体,扫除额外特权,普及共和体制,然而这一理想只是在拿破仑手中,严格地说,是在他的武力征服中,开始输出到欧洲其他国家。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最终“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他是如何“完成革命”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雨果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并由此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单选题- (共10题)
4.
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麦迪逊担心占据高位的人会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和独断专行,特别强调“制定某种条款保证社会防止行政首脑的无能、过失或背信弃义,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共和政体中最能体现麦迪逊意见的是
A.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
B.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
C.地方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
D.国会复议法律通过即为有效 |
5.
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 贵族阁员 | 非贵族阁员 |
1832~1866 | 64 | 36 |
1867~1884 | 35 | 23 |
1885~1905 | 40 | 29 |
1906~1916 | 25 | 26 |
1918~1935 | 25 | 82 |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
B.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
C.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
D.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
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 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 | 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
7.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
8.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9.
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 |
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 |
10.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的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769万元减至1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
B.一战期间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
C.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
D.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
11.
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1963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年肉蛋鱼供应大增,油菜籽和蔗糖成倍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2.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以中国之大,土田之广,因地之制,皆可使富也;用民之力,皆可使强也:即吾所谓处治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急责之海上,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据此可知,郭嵩焘意在强调
A.实行地方自治 |
B.反对仅学西方技术 |
C.重视发展海防 |
D.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