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材料一 青苗法者,不过一银行之业耳,……而银行之为业,其性质乃宜于民办而不宜于官办。但使国家为之详定条例,使贷者与借者交受其利而莫能以相病,……而不必直接与人民相贷,则其道得之矣。……在当时,人民既无有设立银行之能力,而举国中无一金融机关,而百业多是凋敝。荆公能察受敝之原,而创此法以救治之,非有过人之识力而能若是耶?
——梁启超《王荆公》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对于“青苗法”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苗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0题)
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的任期为两年,每两年全部改选一次,而参议员任期是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这一规定
A.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政策的延续性 |
B.兼顾大州和小州的利益 |
C.防止立法工作草率从事 |
D.充分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
3.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提请解散英国议会,并获女王正式同意,随即首相正式宣布解散议会。按照英国法律,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女王有制约首相实权 |
B.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
C.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
D.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
4.
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5.
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下列关于这两位同时期的君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设立军机处,后者设立责任内阁 |
B.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 |
C.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统而不治” |
D.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制于议会 |
6.
近代法国政局变动频繁,1789—1875年间,先后出现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这反映了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A. 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B. 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 民主进程历经艰难
D. 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7.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了
A.土地租佃制的确立 |
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 |
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
8.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
9.
下列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错误的是
A.长安有发达的对外商业活动 |
B.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市之一 |
C.长安的商业活动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最高峰 |
D.长安是当时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 |
10.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拥有“机会”是因为率先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 |
B.英国的“意愿”是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推行殖民扩张 |
C.英国的“意愿”建立在其“海上马车夫”称号基础上 |
D.英国“在全世界扩大势力”急于建成“日不落”帝国 |
11.
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据此推断
| 1870年 | 1890年 | 1910年 | 1913年 |
德国 | 18 | 40 | 89 | 100 |
英国 | 44 | 62 | 85 | 100 |
美国 | 11 | 93 | 89 | 100 |
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 |
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 |
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12.
蒸汽动力在古埃及已得到应用,但仅仅用于开关庙宇大门。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结果引起了一系列发明和改进,最后研制出适宜大量生产的蒸汽机。这说明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是
A.技术的传承 |
B.经验的积累 |
C.社会的需求 |
D.科学的发展 |
13.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14.
读下面“美国钢铁业统计表”,其反映的社会特征是
年份 | 1870 | 1900 |
企业总数 | 808 | 669 |
工人总数 | 78000 | 272000 |
产量(吨) | 300000 | 29500000 |
投资额(美元) | 121000000 | 590000000 |
A.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
D.政府加强对企业的干预 |
15.
“沙龙”一词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房间”,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时事的社交场所。17世纪出现于法国,主要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提供场所,18世纪则开始趋向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思想和言论自由,成为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重要场所。18世纪法国沙龙的盛行
A.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
B.体现了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
C.反映了贵族势力日趋走向没落 |
D.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
16.
“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C.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
D.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
17.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
B.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
C.开始打破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束缚 |
D.直接推动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
1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城邦在本性上先于个人和家庭”“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他强调了
A.城邦是由个人和家庭构成的 |
B.公民利益是城邦价值核心 |
C.个人的利益应当服从于城邦 |
D.城邦已被赋予了神权色彩 |
19.
《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时任宰相、太师等职)始印五经,已(通“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记载可作为活字印刷发明的证据之一 |
B.雕版印刷在隋唐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 |
C.活字印刷术出现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 |
D.活字印刷普遍具有方便、“神速”的特点 |
20.
—战后,法国电影创作人路易德吕克等人致力于创造“真正的电影”。他们的作品不注重故事情节而以风景为重要角色,充分运用镜头的视觉效果将风景诗化。对这一艺术创新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是
A.莫奈《日出印象》 |
B.贝克特《等待戈多》 |
C.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
D.毕加索《格尔尼卡》 |
21.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是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以上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
3.选择题- (共4题)
22.
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借助经济活动,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