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福州市八中高三第四次质检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64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4/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内涵。以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例,说明“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变化。”
(3)据材料三说明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 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 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建国后至1978年前,我国的物价水平总体上是稳定的。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潮。……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当时的报纸记载,“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也不放过”。
———摘编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据《巨变1978—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方面比较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的异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世纪西欧物价上涨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物价上涨所造成的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3.
1949年7月,中共中央指示:“凡三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解放两个月至迟三个月后,应召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指示
A.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总动员
B.执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
C.有利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
D.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4.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6.
下图是英国政治家维克多·薇兹笔下的一幅关于中苏关系的作品。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手持镰刀,中国领导人***手持铁锤,正在进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对这幅作品的解读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中苏关系的恶化B.两国领导人政见的不同
C.双方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D.中苏实行“乒乓外交”
7.
194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8.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9.
1949年12月,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58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反应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A.长期“左”倾冒进
B.缺乏连续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具有时代性
10.
法国《费加罗报》1970年4月27日发表时事评论:“人们可以说,并且人们在说:中国是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五个空间大国。不,中国是第三个空间大国,实际上,凭时间的排列没有根据技术能力排列重要。”该评论可以佐证当时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卫星发射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载人航天技术成功实践
D.“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11.
“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话,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这段材料表明电影的出现对青少年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影响是
A.电影成为青少年重要的娱乐方式
B.电影是教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学校
C.电影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具有引导作用
D.电影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
12.
与下列宣传画报相关的主题分别是
A.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
C.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
D.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