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素养水平监测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62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进入80年代后,美苏核军竞赛步伐加快,但核力量均势的双方均认识到无法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能力。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开始将发展外空武器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苏联也不甘落后,将研制外空武器作为核军备竞赛的重点。……1987年美国接连遭到美元比价下跌和纽约交易市场下跌狂潮的打击;苏联自1982年以来,国民生产总会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上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双方都需要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双方首脑最终于1987年12月签订了《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范围内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条约标志着从70年代以来美苏之间激烈对抗局面的结束,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摘编自顾德欣《中导条约签署的动因及美苏核裁军前景》

材料二  2014年开始的美俄《中导条约》之争,是冷战后新军备竞赛的一个表现,也是美俄全面争斗中的重要一环。俄罗斯希望打破苏联解体后造成的战略劣势,重新回到世界领导国家的地位。而美国则想固化苏联解体的成果,维持其世界统治地位,这当然是一场新的冷战。和冷战时期相比,当前的对峙内容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冷战时期,苏联占有常规力量优势,美国和其北约盟国更依赖核力量,包括战术核武器。而如今,美国和北约占有常规力量优势,俄罗斯更为依赖核力量。

——摘编自凌胜利《美国为何执意退出<中导条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署《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导条约》签署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指出冷战后美俄军备竞赛的目的和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大国的争霸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采取多种手段来进行,而战争可以说在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形式和手段中最高的形式或最后的手段。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征杀战伐都是在步、骑、车、船所能达到的平面上,在当时人们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里,主要由交战双方(或各方)的军队在前线进行的。只有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帝国主义阶段,才提供了促使这种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前线和后方的联系的依赖关系无比密切,经济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武装斗争的范围、规模和烈度空前增长。于是在二十世纪,终于出现了两次世界大战这种骇人听闻的现象。

——摘编自任银睦《概论世界大战的起源和抑制因素》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德国和英、日、俄等国相比,远不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敌人。不过,由于德国败局几定,中国只有加入英法协约国一方,才可能在战后新的国际体系中赢得发言权,所以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选择对德宣战。……首先,十几万华工通过欧洲之行,成为了具有新思想新视野的新人,对世界对中国对自身都有了新的认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大大加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其次,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挫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兼具的五四运动,对外而言,是中国建立战后国际秩序的继续努力和再次尝试。对内来讲,启蒙了几代国人,影响了今后中国百年的思想走向。第三,大战前后,国人从憧憬兴奋到失望幻灭,使部分精英转而停止了对欧美文明的亦步亦趋,寻求另一种形式的国际化——以俄为师,这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二十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

2.单选题(共20题)

3.
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进行反思和质疑的小说。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使小说评上诺贝尔奖并组织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东欧国家悄悄发行。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美苏关系的逐渐缓和
B.放弃了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C.成为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
D.是对苏联内政的直接干渉
4.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国家的户籍册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从地缘管理方式转向亲缘管理方式
B.从贵族控制人口转向国家控制人口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和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5.
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D.全球化进程加快
6.
从1918年3月到7月,德军在西线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权。德军此举的直接原因是
A.苏俄退出战争
B.中国向同盟国宣战
C.美国参加一战
D.协约国力不从心
7.
英国史学家惠勒·贝内特在论述二战期间某一政策时说:“在用和平变革与和平解决的方法解决问题和争端方面,有它合理、适当的地方,但是在对待侵略的时候,是不能允许的。”惠勒·贝内特论述的是
A.英、法、美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B.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
C.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D.美国通过的“租借法案”
8.
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这一事实说明
A.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
B.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C.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D.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9.
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讲话中说:“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随后不久,美国
A.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B.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C.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D.通过了《租借法》
10.
二战期间的一份重要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签署这一文件的国际会议的会址位于上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1.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曾说,当这些导弹部署在那里时“我们没有逮捕任何人,因为人们非常团结”。但是现在人们“被一种失望、混乱和痛苦的感觉吞噬了”。格瓦拉对此更加气愤,他说美国人想消灭我们的身体,但赫鲁晓夫的退让却毁灭了我们的精神。这表明
A.古巴人民支持部署导弹打击美国
B.维护和平已成为三国人民的共识
C.苏联军事实力有限难以抗衡美国
D.古巴成为导弹危机事件的受害者
12.
“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这说明
A.欧洲统治地位动摇
B.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世界
C.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3.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民族自决
B.委任统治
C.集体安全
D.大国一致
14.
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等罪刑起诉和审判了大部分法西斯战犯。其中“违反人道罪”是指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的杀害、灭绝、奴役及其他不人道的行为。以下可作为该罪证据的史实
①日本731部队的细菌战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
③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
④德国实施的巴巴罗萨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
“这个简单的文件的重要性是双重的。自美国拒绝国联盟约之后,该条约第一次把美国拉进了一个与其他大国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磋商的有限体系,并且它为现在已经是多余的英日同盟的终结提供了一个相当体面的借口。”这是在评价
A.《五国条约》
B.《四国条约》
C.《九国公约》
D.《联合国家宣言》
16.
1940年5月丘吉尔发表演讲:“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与这一演讲背景相符的是
A.英国本土遭到大规模空袭
B.德国西线进攻,绥靖政策破产
C.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战
D.法国投降,北部被德国占领
17.
阅读下表。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1914-1918年英国妇女从事劳动情况统计表
行业
1914年7月和1918年7月的雇佣女性人数之差
女性占所有被雇佣工人的百分比
1914年7月
1918年7月
金属
+424000
9
25
化学
+64000
20
39
服装
—44000
68
76
政府机构
+223000
3
47
 
A.战争导致大批妇女参与生产
B.英国社会观念产生重大变化
C.战争改变了政府机构的职能
D.英国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18.
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西方一位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能“征服欧洲”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
B.各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利益
C.美国在经济上控制了欧洲各国
D.世界大战的灾难使人们渴望和平
19.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援救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援救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A.加强了英法两国间的联系和合作
B.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C.鼓舞了英法军队的反法西斯斗志
D.为日后英国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20.
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A.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使西班牙走向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21.
某历史著作对太平洋战场有这样的叙述:“新年伊始,日本的部队登陆了中国香港、菲律宾群岛等地,东条英机把从美国西海岸到东京的航线扯开一条巨大的缺口,控制海域占整个世界海域的1/10。”这里的“新年”应是
A.1941年
B.1942年
C.1943年
D.1945年
22.
近代某地市民大会中有如下要求:“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大会并要求代表在美‘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该史实应发生于
A.五四运动期间
B.巴黎和会期间
C.华盛顿会议期间
D.开罗会议期间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