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6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罗斯福认为,“朝鲜人民还没有能力实行和维持独立政府,应由美中苏三国托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朝鲜政府”。美苏矛盾加剧后,美国转为控制朝鲜南部地区。朝鲜分裂局面正式确定后,美国把战略重心放在欧洲,而在亚洲更为注重中国。……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了遏制苏联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决定介入。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格局进一步固化,南北双方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冷战的大格局中。

——摘编自吴文兵《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改编自2002年墨西哥《环球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朝政策转变给东亚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格局所呈现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图示内容简要分析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通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材料二 由于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革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农民依然贫穷。最终解决办法,应该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6年对吴县江村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1983年底,费孝通写出《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正是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他写到:“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中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去,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至明代苏湖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制约农村企业恢复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南地区发展该模式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任何一个人也无法摆脱“既定社会历史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当某一思想形态处于鼎盛巅峰期,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光大者;当某一思想形态开始走向没落走向衰退时,某些人或可成为某一思想形态的修正者、改良者乃至激烈的批判者。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民族处于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某些人对传统思想形态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显得尤为强烈。

——摘编自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来源》

依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3.单选题(共20题)

4.
下图所示内容为古代雅典城邦社会成员的构成状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妇女可参加城邦公民大会
B.自由人享有充分的公民权
C.外邦人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D.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5.
凯瑟琳德林克鲍恩在《民主的奇迹:美国宪法制定的127天》中这样描述:如果我们要做张大桌子,可是发现相拼的两块的木板边缘不相配,通常匠人就得在两头分别去掉一些,才能拼得合适。我们在这里也是一样。据此可知,美国187年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适时妥协的理念
B.强调了三权分立原则
C.损害了地方各州的权利
D.加强了联邦政府集权
6.
下图是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的天主教堂,建于1880年。它由法籍传教士金式玉筹建,是仅次于上海市佘山天主教堂的华东第二大教堂。与上述历史现象直接相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7.
下表为辛亥革命前后我国自耕农、佃农比例变化统计表
年份
自耕农
半自耕农、佃农
1905
26%
74%
1914
11.7%
88.3%
1924
8.3%
91.7%
 
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A.揭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B.表明了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深入发展
C.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D.体现了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果
8.
在中国抗日航空烈士陵园的30块纪念碑上,一共刻着3300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2200个美国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1941年底开辟的飞跃喜马拉雅山脉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驼峰航线”上牺牲的。这反映了
A.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关键性力量
B.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性
C.美国政府一直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坚定盟友
D.战略物资的保障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9.
下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史实
结论
A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B
1964年1月28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中法两国建交的公报
中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
C
1964—1974年十年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D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
 
A.A
B.B
C.C
D.D
10.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漫画《美国式“合作”》,图中三人正把写有“英国一美国第49州、法国—美国第50州、意大利—美国第51州”字样的布块缝在美国人裤子上。该漫画意在揭示
A.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巩固其经济霸权
B.马歇尔计划借助复兴西欧以扩张美国利益
C.美苏争霸促使欧美一些国家走向政治合作
D.西欧各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后经济恢复发展
11.
1955年万隆会议上,29个亚非国家集体发声,表达了不愿卷入美苏“冷战”的愿望。有人评论说,这股带有深厚“反帝”色彩的思潮,孕育了1961年的第一次不结盟峰会,“不结盟运动应追溯到万隆会议。”据此可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共同反映出
A.新兴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发展
B.欧洲冷战与亚洲热战不断加剧
C.亚非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D.二者奉行不结盟和非集团宗旨
12.
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人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
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
13.
“官利”,又称“正息”“股息”“股利”,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近代中国长期普遍存在,与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官利一旦购买,无论该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支付。据此判断,近代的“官利”制度
A.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
B.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
C.深受传统社会商事习惯的影响
D.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14.
马姆达尼指出,依据习俗法和地方自治政府确立起来的乡村“间接统治”既非非洲传统的前资本主义统治模式,也非白人殖民者带来的资本主义统治模式,而就是在殖民地发明的适用于乡村统治的模式,这种统治方式造成了非洲的停滞。由此可知,马姆达尼认为
A.“间接统治”体现了血缘特征
B.殖民统治影响着非洲社会的发展
C.“间接统治”继承了非洲传统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阻碍非洲发展
15.
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弗李斯特意在强调
A.自由主义理论违背了历史潮流
B.自由贸易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落后国家应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D.工业革命促进国际分工的变化
16.
1961—1975年苏联政府农业投人情况表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预期)
国家及集体农庄为发展农业生产投入资金(10亿卢布)
6.3
11.7
19.5
拖拉机(千辆)
170
235
287
收割机(千辆)
57
59
70
载重汽车(千辆)
52
102
187
无机肥料(百万吨)
16
40
65
 
据此分析,这一时期苏联
A.已全面突破斯大林体制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日益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D.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17.
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2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及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
A.倡导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
B.推动了成员国均衡发展
C.致力于推进国际经贸合作
D.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
18.
卢梭和伏尔泰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的思想争论激烈,甚至互相谩骂为敌,但伏尔泰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对卢梭的作品深恶痛绝,却又愤怒地谴责要把卢梭作品烧毁的瑞士政府。这一现象主要表明伏尔泰
A.与卢梭思想存在根本性分歧
B.坚守言论自由的民主意识
C.不赞同卢梭改造社会的方案
D.谴责瑞士政府以避免革命
19.
下图为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职业及其人数统计表
职业
道士
僧侣


官医
医生





合计
人数
3
3
4
130
11
30
7
21
19
6
2
236
比例%
1.3
1.3
1.7
55.1
4.7
12.7
3
8.9
8.1
2.5
0.8
100
 
据此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科技研究
A.与科学家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B.得到君主的重视和提倡
C.十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逻辑推理
D.是政府官员的应有职责
20.
郑观应(1842—1922),字正翔,号陶斋。他17岁到上海学商,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后应李鸿章邀请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1894年完成巨制《盛世危言》,他在书中主张废除“官督商办”,批评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郑观应以上的经历反映了
A.从学器物到学思想的过程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晚清政府在大力推行西学
D.中国近代化渐次展开
21.
陈寅恪认为,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即“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原则之一。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秦始皇因实行暴政导致政治改革失败
B.汉武帝的“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C.李鸿章因签订卖国条约而遭后人诟病
D.康有为推孔子是为“西学”传播铺路
22.
20世纪80年代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上的流行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推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迫切需求
23.
“他们将自己的艺术主张、情感融进自己的作品中,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艺术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诗性的自然’。下列文学作品中符合这
A.
B.
C.
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