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58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1

1.论述题(共1题)

1.
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入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一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重品行,而“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所操何业,不问男女”。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加以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在通海地区与大生企业进行竞争,力图保持大生企业在通海地区独家经营的特权。然而,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据材料二,分析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大生企业的兴衰历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3.单选题(共23题)

3.
有论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退缩,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该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
A.轮番而治
B.法律至上
C.人民主权
D.司法独立
4.
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因而,“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下列关于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邦联体制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C.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鲁士任命
D.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倒退
5.
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6.
下图漫画题为《探囊取物》,囊中装着中国各地的矿产资源,英、日、德、意、俄、奥、葡、法等国纷纷伸手探入囊内进行抢夺。该漫画主要反映出列强
A.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B.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加强对清政府控制
D.在中国抢占租借地
7.
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8.
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D.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9.
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10.
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 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 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 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 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1.
《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
C.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
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
12.
《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伽马
D.麦哲伦
13.
“战略目标的冲突和长期海上对抗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形式——与近四世纪英国所参加的战争相比,它是完完全全的贸易战争。交战的任何一方几乎都没有入侵对方领土的意图,英国所要求的是至高无上的贸易统治地位,……是为了求得海上生存而极力抗争。”这场发生于17世纪的战争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西欧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C.英国建立起“日不落帝国”D.荷兰的殖民霸权逐渐丧失
14.
据1882 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
C.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D.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
15.
下表选自杨瑞六等编写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进口净值
出口净值
出(+)入(-)超
1864
46210
48654
+2444
1868
63282
61826
-1456
1886
87479
77207
-10272
1888
124783
92401
-32382
1890
127093
87144
-39949
1892
135101
102584
-32517
 
A.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B.政府为增加税源积极鼓励国外商品进口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出口净值的增长
D.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
16.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17.
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18.
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
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19.
下图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某份文件的内容片段。据此判断,该文件针对的是
A.农村经营方式变革
B.首批经济特区创建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体系完善
20.
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21.
铜活字印书在明代弘治至万历初年曾经盛极一时,这大体上已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一致的共识。但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由于明朝铜资源的紧张与铜原料的昂贵,以及铜的硬度太高,中国过去缺乏大量刻制铜字的技术手段,事实上明朝并不存在铜活字印刷,中外学术界流行多年的传统看法难以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
B.研究者立场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C.历史研究的结果无法达成共识
D.历史研究的史学结论可以争鸣
22.
有一位物理学家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新理论后,有人当即宣称:“如果这些要用量子力学才能解释的话,那么我情愿不予解释。”即使是爱因斯坦,最初也觉得完全接受这一理论太勉强了,提出这个新理论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牛顿
C.普朗克
D.玻尔
23.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24.
某位作家说:“景物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周边的光线和空气不停改变,景物的外表随之改变。对我来说,周围的空气赋予了景物真实的价值。”他曾在1872年绘制了两幅《紫丁香》,分别以晴天和阴天为背景,从而创造出完全不同的色调。与这一观点吻合的美术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25.
《华沙条约》序言宣称: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华约组织的成立
A.使二战后的德国一分为二
B.打破美国经济封锁
C.进一步加剧“冷战”程度
D.致力维护世界和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