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鯨、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 汉代刑罚制度的改革是汉文帝、汉景帝当政时期所进行的废除肉刑的活动,又称“文景废肉刑”。汉初统治者建立政权后,认为秦以“专任刑罚”、“重刑制民”的做法,使民生积怨,愤而反抗。因此,将“黄老之学”作为治国施政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采取轻徭薄赋、约法省刑、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据《汉书·文帝记》记载,文帝二年和十三年两次实行收“今年田租之半”,有时甚至“除民田之租税”,以至于“天下殷富”,百姓安居乐业。西汉初年的《九章律》虽然废除了秦朝的一些严刑峻法,但继续对犯人使用鯨、劓、斩左右趾等肉刑。文景之治时期,进一步革除了以上肉刑,接着废除“连坐收孥法”,坚持只惩罚犯罪本人,不株连亲属。后又废除“诽谤妖言法”,使皇帝能听到各种不同意见。
——摘编自孙光妍《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刑罚制度改革的意义。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宋美龄,一位外交蒙,频频游历于南京一华盛顿一开罗之间,为蒋介石的军队募集来大批美金,为抗日的中国迎来国际同情和支援。作为一位中国抗日军人,她曾领导过威震敌胆的飞虎队,也曾在苏区红军的反“围剿”中差点命赴黄泉。西安事变,她怒斥何应钦灭蒋阴谋,勇赴华清池救夫。也正是这个第一夫人,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群众,命令军警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南京血案(1947年);在重庆解放前夕,也是她怂恿蒋介石将杨虎城将军杀害于歌乐山下。
--摘编自陈廷一《宋氏三姐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美龄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美龄的主要活动。
材料:宋美龄,一位外交蒙,频频游历于南京一华盛顿一开罗之间,为蒋介石的军队募集来大批美金,为抗日的中国迎来国际同情和支援。作为一位中国抗日军人,她曾领导过威震敌胆的飞虎队,也曾在苏区红军的反“围剿”中差点命赴黄泉。西安事变,她怒斥何应钦灭蒋阴谋,勇赴华清池救夫。也正是这个第一夫人,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群众,命令军警开枪,酿成震惊中外的南京血案(1947年);在重庆解放前夕,也是她怂恿蒋介石将杨虎城将军杀害于歌乐山下。
--摘编自陈廷一《宋氏三姐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美龄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美龄的主要活动。
2.单选题- (共14题)
3.
“万民法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轻视所有的外国法律,一部分是由于他们不愿以其本土的市民法的利益给予外国人。……只是由于政治需要而强使他注意的一种制度。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附属物’。”据此,法学家梅因认为万民法
A.比公民法的地位高 |
B.损害了罗马公民的利益 |
C.是外国人自身的法律 |
D.是被迫发展出来的法律 |
4.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
B.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
D.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
5.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 | 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
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 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
7.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正月 | 命女红趣织布 |
二月 |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
三月 |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
六月 | 命女红织缣缚 |
八月 |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
十月 |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
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
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
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
8.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
9.
白居易《琵琶行》中记叙了: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江西省东北部)买茶去。这可以印证当时
A.商人地位逐渐提高 |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
C.饮茶成为唐代时尚 |
D.江西经济地位突出 |
10.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
11.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
12.
***指出,“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材料中“现在”是指
A.国民革命时期 |
B.土地革命时期 |
C.全面抗战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3.
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
D.提供了研究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
14.
学者朱维之在《外国文学史》中说,“他们反对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强调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材料中“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属于
A.古典主义流派 |
B.现实主义流派 |
C.浪漫主义流派 |
D.现代主义流派 |
15.
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了“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
B.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
C.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玻璃 |
D.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
16.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