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2.单选题- (共16题)
2.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
3.
观察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由此可以判断


A.关税税率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 |
B.自由贸易政策促成了科技革命 |
C.经济危机助长贸易保护主义 |
D.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税率下降 |
4.
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5.
1870—1900年美、德、法、俄在世界制造业产品中的比例(单位:%)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
年代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1870 | 23.3 | 13.2 | 10.3 | 3.7 |
1887—1895 | 28.6 | 13.9 | 8.6 | 3.4 |
1896—1900 | 30.1 | 16.6 | 7.1 | 5.0 |
以上数据说明,这一时期:( )
A.俄国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 B.德国的增长速度始终要低于美国 |
C.美国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 D.法国的经济已出现严重负增长 |
6.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力。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7.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 B.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
8.
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1320—1384年)指出,“依《圣经》之言,英格兰王国是一个整体,而教士、贵族、公众都是它的成员”“王朝隶属于上帝,非此不能有繁荣”。这主要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运动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
B.动摇了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 |
C.推动了《圣经》在英国的传播 |
D.使英国王权归属于教权之下 |
9.
哲学家罗素认为,“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时代,但在科学上则是一个不毛的时代!”他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 )
A.文艺复兴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 B.文艺复兴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
C.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 | D.文艺复兴没有崇尚思想的科学化 |
10.
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这说明
A.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 |
B.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D.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 |
11.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
12.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
B.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
13.
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14.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
B.“百花齐放”的主张 |
C.“文化革命”的观点 |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15.
某种文学形式被定义为“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下列言论中符合这一定义的是( )
A.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B.认为艺术是表现,是创造,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主张内容即是形式,形式即是内容,离开了形式无所谓内容 |
C.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 |
D.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 |
16.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某个流派的作家“行使了社会学家、社会史家以及社会批评家的职能,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时代纷至沓来的所有紧要事件,其中既有公共生活事件,又有个人生活事件:都市社会、工人状况、贫困、性、婚姻、妇女角色”。这个流派是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代主义 |
D.现实主义 |
17.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天下佛寺无处不有,僧尼可达数百万,以此反映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虽为普通事实、人物,亦足以为历史事实;如多数碑碣之广泛叙述忠孝仁慈,千篇一律,虽为史家斥为毫无价值,但可见出社会心理趋向,亦可具有历史意义。”这说明了( )
A.存在数量大是社会现象成为历史事实的前提条件 |
B.能反映社会重要趋向的普通事实可成为历史事实 |
C.历史学家是普通事实能成为历史事实的决定因素 |
D.反复出现但未经考古验证的文字记录无历史价值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