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54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柴荣青年时代办事谨慎,为人厚道,曾与一商人到江陵(今湖北荆沙)贩卖茶货。柴荣的这一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更使他有机会深入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和地方利弊。
姑父郭威死后,柴荣即帝位,是为(后周)世宗。他率军亲征,大败北汉刘崇军。战后,他针对战场上所暴露的问题,大规模整编禁军。“复命总戎者,自龙捷、虎捷以降,一一选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诸军士伍,无不精当,由是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且减冗食之费焉”。
显德二年(955)柴荣下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税租。如三周年内本户来归者,其桑田不计荒熟,并交还一半;五周年内归业者,三分交还一分;五周年外归业者,其庄田除本户坟茔外,不在交付之限。”显德五年(958)他命按《均田表》制成《均田图》赐给诸道节度使、刺史,随后又派“遣左散骑常侍艾颖等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连历代受优待免纳租税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权,照平民例纳租赋。此外,柴荣在漕运和铸钱等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减轻了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结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柴荣认为自己“涉道犹浅,经事未深,常惧昏蒙,不克负荷”,下诏明确要求“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他审读后,尤对王朴的《平边策》中所提“先易后难”的主张最为赏识,并且随即付诸实践。
柴荣病逝于北伐之中,在位五年半。史评其文治武功:“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意义。

2.单选题(共17题)

2.
下图是刻有克里斯提尼时期希腊名人名字的图片,他们曾因企图威胁雅典民主政治遭到处罚。该图片反映的制度体现的具体原则是
A.轮番而治
B.主权在民
C.少数服从多数
D.法律至上
3.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称,雅典的公民“凡不归派.不竞争而中立者,法律予以严厉惩罚,并去其公民权”。材料说明了雅典
A.公民不具备实际权利
B.城邦鼓励派别竞争
C.民主限制个人自由
D.法律不保护公民权利
4.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B.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5.
“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意在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扶清灭洋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
有学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A.世俗清醒的世界观并未出现
B.亟待改变传统的基督教信仰
C.用宗教的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7.
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
B.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
C.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D.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
8.
从1527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A.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
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
C.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
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
9.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B.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10.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11.
有学者认为:“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以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表达,若无本国历史文化之例子作譬,新意思亦不能表达。”这则材料最能反映
A.中体西用思想
B.康梁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思想
D.文学革命思想
12.
清末维新运动对八股取士制度给予激烈抨击,1905年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民国伊始,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上述现象表明
A.科举制度的废除终结了传统文化
B.西学在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C.新文化运动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13.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梁启超认为:“自由者,奴隶之对待(对立)也。……辱莫大于心奴,而身奴为末矣……若有求真自由者,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这说明两者
A.否定对传统权威的迷信
B.主张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C.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D.追求思想自由和平等
14.
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据此可知,二者
A.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15.
***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B.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
C.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16.
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17.
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B.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C.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
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蒸汽机和珍妮机消灭了奴隶制
B.把人的解放建立在消灭农奴制基础上
C.以现实为基础就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D.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