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年度高二升级考试历史复习达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53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7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两汉时,以孺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孺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对材料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3.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关于国家建立的原则有过深入的讨论,这对美国的宪法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基于人性恶的前提假设,认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就是内心欲望的驱使,趋利避害即自我保存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人深受霍布斯思想的影响,通过追随霍布斯的思想,汉密尔顿提出按照人类实际是什么来对待人类。“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控制了。”霍布斯和联邦党人的专制集权思想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理性化做准备,一个强大的“利维坦”是克制人类走向邪恶和混乱的必要工具。国家的工具性在此显得十分突出,国家的主权就是制定法律、决定和平与战争、统率军队、任免官吏、征税、审判和授勋等各项权力。

——陈刘杰《联邦党人国家建构的思想及其实践研究》

材料二 化名为“布鲁图斯”的反联邦主义者在反对新宪法把13个邦合并为一个大的共和国时,引用法国启蒙政治思想家孟德斯鸩的观点,认为自由共和国不可能在广泛的领土上存在。他说:“在一个大共和国里,公共福利成为众多不同因素的牺牲品,即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又依赖于多种偶然因素。”化名为“加图”的反联邦主义者认为联邦主义者的大共和国主张具有专制暴政倾向。化名为“辛辛那图斯”的反联邦主义者批评新宪法授予参议院的权力太大,权力划分不明确,具有贵族化倾向。

——马伟军《反联邦主义者与美国宪法的制定》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霍布斯和联邦党人的国家观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反联邦党人反对大共和国的理由,并指出其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思想?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的争论为美国政府的构建提供了哪些理念。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的“礼坏乐崩”是“百家争鸣”的前奏,……中国知识阶层刚刚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并已努力给他贯注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求它的每一个分子——土——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責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三: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四: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请回答问题:
(1)相对于西周的“士”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何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所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盂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及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景。
(3)材料四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5.
社会发展观受时代的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宣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希望恢复西周时期“政不在大夫”和“庶人不议”的局面。但完全墨守周礼的成规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也得做些“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损益可知”,“何必改作”,就是孔子对待社会变革的基本态度。不过孔子也不是无原则的,所谓“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要用“礼”做标准来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他称赞舜的处理办法,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量度以取中,无过无不及。

——据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该特点产生的社会因素。
材料二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说:“始作伪乱圣制者,自(西汉)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东汉)郑玄”;自此以后,“咸奉伪经为圣法”。《新学伪经考》的主旨在于“破”,《孔子改制考》则在于“立”。全书二十一考,首先论证了孔子和先秦诸子为了“争教互攻”,“无不改制”;而诸子改制又无不寄托古代而展望未来。其次,该书借《春秋》是孔子为改制而作,实则阐发了由封建制——(据乱世)进化到君主立宪(升平世),再进化到太平世(人类大同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两书的刊布,引起学术界的巨大震动。封建顽固派对此大肆攻击:“新学伪经之证,其本旨只欲黜君权、伸民力,以快其恣睢之志。”维新派则颂扬为“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据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康有为对儒学的研究为何引起学术界的震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这一历史认识出现的时代根源。
材料三 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要求和限制,妨碍了对孔子的研究。从汉朝开始,到“五四”运动以前,又有哪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不是为他们各自的“今”来发挥孔子的学说呢?历代所谓《春秋》“微言大义”,都是历代的“古为今用”。孔子的科学研究,只有在今天才具备了起步的条件,社会科学界今天才是最好的时期,我感到我们赶上了“百家争鸣”的环境。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孔子这个领域里,已经找到了一条道路,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两者结合的越好,收获也将越大。

——摘编自1986年任继愈《已具备了研究孔子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科学研究孔子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2.单选题(共22题)

6.
***曾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把我们的战线开展到几千里路的地方去。”这一论断说明
A.经济工作是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
B.发展军事是打破“围剿”的必由之路
C.中共中央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壮大红军争取反围剿胜利的迫切性
7.
“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邓小平的“这个重要论断”是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科教兴国”
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8.
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
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9.
1925年出版的《热风》是鲁迅的早期杂文集,其基本内容是抨击国粹主义,扫荡愚昧迷信;“五四”前后的杂文集《坟》中的文章,也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杂文
A.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注意对国民性进行深刻反思
C.开创了近代文学的全新体裁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10.
古希腊学者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与智慧,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中,普罗塔戈拉的观点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天赋人权
C.美德即知识
D.生而平等
11.
伏尔泰这样评价儒学: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一观点
A.恰当地评价了儒学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B.体现了伏尔泰对欧洲道德沦丧的担忧
C.指出当时欧洲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D.借助儒家思想阐述理性精神的重要性
12.
下列著作的先后顺序是
①《十日谈》
②《九十五条论纲》
③《物种起源》
④《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13.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汉赋和唐诗
B.元曲和杂剧
C.风俗画和文人画
D.话本和小说
14.
“两家以古人为师,己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看得熟,自然传神。传神者必以形。形与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此画派是
A.山水画
B.风俗画
C.宫廷画
D.人物画
15.
汉字“丁”的变化如图示:甲骨文中的“丁”,表形色彩浓厚,状如榫卯结构中的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竹钉、木钉。金文中的“丁”,宇形与甲骨文大致相似,侧视字体中,似乎可见钉帽的形状。篆书中的“丁”字分化出“钉”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总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16.
下述材料是关于某一历史现象的解释。据此可知
历史现象
历史解释
(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太平御览》

天亮后因发生日食而天转黑,然后再次天亮。——刘次沅
以天象喻人事的象征表达方式,意指王位交接,其原始含义与日食无关。

——王学军

 
A.历史真相难以还原
B.历史解释往往多元化
C.诸侯挑战周王权威
D.该史料缺乏历史价值
17.
有学者认为:“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以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表达,若无本国历史文化之例子作譬,新意思亦不能表达。”这则材料最能反映
A.中体西用思想
B.康梁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思想
D.文学革命思想
18.
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已刊行的译书分类如下。这说明当时
项目
政史
商学
教育
理化
技术
军事
数量
8种
3种
3种
28种
90种
39种
 
A.学习西方制度为先
B.重商思想正式形成
C.尚武思潮开始萌发
D.科学技术备受关注
19.
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发起思想革命,打出的旗号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德先生”与“赛先生”
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0.
下图书籍在当时的中国与日本知识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其最突出的影响在于
A.使人们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B.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学说
C.使人们开阔视野、了解外部世界
D.使人们受到鼓舞,奋起进行斗争
21.
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2.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封建专制思想
B.结束中国专制政体
C.客观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瓦解
23.
“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是第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D.寄托了解决民族危机的新希望
24.
孙中山在1924年后曾系统阐述民生主义的设想,提出“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是要打破资本制度……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建立有助于资本成长与流通的新实业”等。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
A.平均地权
B.打破资本制度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
D.节制资本,发展实业
25.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据此可知,***认为新中国的教育应
A.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C.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觉悟
D.突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
26.
秀兰・邓波儿以标志性的金色小卷发和带有酒窝的微笑融化了许多观众的心,是美国在黑暗的大萧条时期的一抹最亮的颜色。美国总统罗斯福公开宣称:“只要我们国家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就会没事的”。材料表明
A.电影影响社会生活
B.电影淡化经济危机
C.电影推动政治变革
D.电影推动经济发展
27.
19世纪初期世界文学艺术风格以浪漫主义为主,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揭示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充分体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们浪漫主义情怀。下列作品最能体现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格尔尼卡》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自由引导人民》
D.《日出印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