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4250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
——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请从经济角度举两例说明“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称赞王安石的原因。
明治政府认为强有力的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因此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19世纪80年代,政府将其大部分企业出售给和政府官员关系密切的私人投资者。……到了20世纪初,日本进入了主要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初日本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2.
近代化是一个渐进而又创新的过程。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通过对神圣与世俗之间壁垒森严的对峙状态的冲决,使人们重新找回世俗感性的面相,不再以匍匐顶礼上帝为人生的唯一使命,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进取,在经济上表现为对财富的追逐和创造,在政治上表现为对市民社会和世俗权力的尊重,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文艺思维和文化事业的解放,在信仰上则更强调自我信靠的内在旨归。
——郭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域下的欧洲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

(2)依据上图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从1776年到1787年这将近十一年的时间里,殖民地的人们一方面需要一个秩序、权威和力量来对抗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但另一方面又害怕为了解决一个旧的问题而制造出新的问题,因此不愿意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强大的政府。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我们看到制宪的过程已经体现了宪法将要作出的选择:个人的自由始终是制宪过程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为了获得秩序,为了获得这种团结的力量,又需要制宪。
——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
(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的“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如何被解决的?

2.单选题(共19题)

3.
雅典在公元前411年左右颁布的《告发法》规定,任何人,无论是奴隶还是公民都有资格提出告发,可以告发包括公职人员在内的任何人。告发人可以把案件告发到五百人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告发主要用来指控叛国等重大罪行。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民主政治实现了人人平等
B.陪审法庭丧失了司法权
C.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的程度
D.从法律上维护民主制度
4.
下面两幅图是甲午战争时期的漫画。这两幅漫画都

《威海卫大战得胜图》(清朝人绘制)《日清战争笑乐画会》(日本人绘制)
①反映战争的真实情况
②能作为研究战争的一手史料
③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④体现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
民国初期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在回忆录中谈到:“要是我们或者英国人让自己陷入这场动乱,那就愚蠢到极点了。它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绝非排外。我明确指示驻沪总领事,劝告美国社团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文中所提的运动
A.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
B.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D.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6.
***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投身中国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路,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对他的革命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北伐战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南昌起义
B.中共一大→井冈山道路→中共七大
C.国民党一大→八七会议→北伐战争
D.“工农武装割据”→南昌起义→《双十协定》
7.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上述材料出自于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民法典》
D.《共产党宣言》
8.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此规定意在
A.强调宪法和法律的重要
B.重申公民政治权利
C.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总结民主建设经验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也相应缩减,尼克松政府公开宣称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中国第一次含蓄地声明支持美越通过和谈结束战争。这表明
A.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大败
B.苏联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C.中美两国关系渐趋缓和
D.中国支持越南的态度改变
10.
周村大街古商城位于山东淄博。它在兴盛时期街区内店铺林立,大德通、日升昌、三晋源等200多家山西银号以及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该商城兴盛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1.
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
A.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
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
C.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
D.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
12.
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13.
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影响德国所占比重变化的因素是

①实现国家统一
②注重科技创新
③确立共和政体
④完成工业革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上海发昌机器厂创立于1866年,最初只是一个手工锻铁作坊,专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1873年发展为机器制造厂。后来,它在外商船厂的压迫排挤下,趋于衰落,1900年被英资耶松船厂所吞并。下列关于该厂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中国最早的近代企业
B.其兴衰受外商势力影响很大
C.其壮大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D.它是由官营手工业转型而来
15.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装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北美独立战争胜利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宗教改革的影响
D.拿破仑战争胜利
16.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下列说法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宋代
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数学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③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④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
“古有《本草》一书,自炎黄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这是古代某书的序言,这本书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18.
牛顿和达尔文都是在各自学科领域彪炳史册的科学家。他们都
①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②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借鉴了前人的科学成果
④挑战了神学世界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为此,他提出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0.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影响文学艺术创作。下列作品受光学领域新成就影响很大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自由引导人民》
C.《等待戈多》
D.《日出•印象》
21.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巡游东地,登琅琊台时留有刻石。上面刻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字样,这段石刻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①领土疆域
②文字书法
③政治制度
④经济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