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博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46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536年的“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全国老百姓公布。这是中国政治史、法制史的一件大事。春秋时期,上层贵族社会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子产这个做法,遭到很多贵族反对。晋国大臣叔向专门为此给子产写了一封措词严厉的信。信中说,本来民众怀着恐惧之心,不敢随便乱来。你把法律公布了,民众就会钻法律的空子,争相琢磨怎么做坏事而不至于被制裁,这样就不怕长官了,反而会导致犯法的事情越来越多,腐败贿赂到处泛滥,郑国也会因此而完蛋。子产给叔向回了一封信,表示要坚定不移公布法律。结果呢?犯罪案件减少了。晋国在子产“铸刑鼎”之后20多年,也把刑法铸在鼎上,向社会公布了。可是孔子认为这样做不对。孔子说,晋国大概因此要灭亡了。人民知道了法律,只看鼎上的条文,不看贵族脸色,怎么能显出贵族的尊贵?

——马立诚《子产铸刑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铸刑鼎”改革的实质及遭到反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铸刑鼎”改革的影响。
2.
   材料 沈家本(1840-1913年),浙江吴兴人。幼习儒学经典,“好深湛之思”。1864年,任刑部郎中,开始学习法律。1902年接受谕令着手法律修订工作,开始了清末法律改革。……在修法过程中,他以“会通中外,兼采古今”为原则。积极组织力量,翻译西方法律,聘请外国法学家充当法律顾问和派员赴外国考察。奏请设立法律学堂,培养专门司法人才。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制定了《大清新刑律》等一系列法律。新法从内容上确立了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打破了传统古代法律“诸法合一”的法典编纂形式。同时引进了一系列诉讼原则和诉讼制度,体现了程序法律部门的近代化。新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遭到了旧观念旧势力的抵制,但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的路线图,沈家本也被誉为“中国法制近代化之父”。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家本主持法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在清末法制改革中的贡献。

2.单选题(共15题)

3.
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说:“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人民大会,用表决方法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主张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
B.认为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
C.认为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
D.认为有钱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
4.
1935年12月,***在陕北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批评了党内那种否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错误观点,指出现阶段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论断
A. 是对中共一大纲领的传承与发展
B. 确立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C. 意味着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
D. 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
下图是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刊物的政治漫画,其场景似是两个实力极不相称的人的搏斗。左为骑在火车头上的重装骑士,其徽号为“monopoly”(垄断)。

右为骑在瘦马上瘦弱的赤脚男子(劳工)手持铁锤。作者试图以此漫画说明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无产阶级不畏强权暴力
C.垄断资产阶级操纵政治
D.自由放任思想的合理性
6.
洋务运动期间,“塞防论”与“海防论”争论不止,到19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才建成了五只各自为政的舰队,后多年未添置新的舰船,这几只水师分属不同政治势力,实际上清朝并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海军。这反映了
A.晚清集权政治开始受到冲击
B.海权论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C.派系林立导致国防策略失败
D.中国重陆轻海的观念开始转变
7.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8.
1981年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A.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B.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C.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D.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9.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A.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C.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10.
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11.
格兰特在《科学与宗教——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中写道:“研究物理世界意味着研究上帝的创造物,研究上帝则意味着了解世界。追求、发现、阐明自然规律的效果,足以显示上帝造物之奇妙与思虑周详,这一神学动机为整个近代早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大的驱动力。”作者意在说明:
A.基督教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诞生
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类价值取向
C.理性崇拜与宗教信仰同步共生
D.科学发展彻底否定了宗教神学
12.
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该理论的提出
A.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3.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14.
1905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发表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模式与使用机器,但又能戒除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生主义蕴涵着社会主义要素
C.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D.民生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15.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6.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纲领》。对这一决策的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17.
某些画家特别重视形、色、体积的构成关系,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主观化了的客观”。这种美术风格始于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后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