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42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引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路线。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立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摘编自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并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材料二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材料三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近代历史上哪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哪些重大事件产生了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2.单选题(共25题)

3.
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下列材料不能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
A.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材料
B.爱琴海地区贸易图
C.古希腊城邦的分布图
D.刻有被放逐人员名字的陶片
4.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A.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5.
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是因为它
A.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B.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C.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D.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6.
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
德国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有的只是虚荣和满足于权力的假象……霍亨索伦王朝(当时统治德国的王朝)只知道操练军士型的权力——发布命令、听从指挥、立正和吹牛皮。”这反映了德国
A.专制主义的传统
B.联邦制的组织形式
C.不具有民主特征
D.军国主义的危害性
8.
1701年,英国某法案规定,接受政府差遣的人不得为国会议员。此举意在防止国王的亲信进入议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有权任命内阁首相
B.议会的立法权相对独立
C.人民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D.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君主
9.
1869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了一个特殊司法机关叫做会审公廨(xie),它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这一机关得以出现的最早依据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
A.五四运动
B.辛亥革命
C.中共诞生
D.国民大革命运动
11.
七七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此时倭寇无与我开战之利”因此,“惟我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这表明蒋介石
A.对日本的意图不清楚
B.决心抗战到底
C.对日本的阴谋十分明晰
D.准备积极备战
12.
下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部分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的曲折历程
B.国共两党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的历程
C.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3.
台湾彰化县绅民在县署门口张贴檄文,指出:“我台民之父母、妻子、田庐、坟墓、生理、家产、身家性命,非丧于倭奴之手,实丧于贼臣李鸿章、孙毓汶、徐用仪之手也”。此檄文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五口通商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4.
1937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集各省军政长官举行国防会议。会后,除已在前线作战的地方部队外,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均奉命开赴抗日前线。这反映了当时
A.国民党确立全面的抗战路线
B.国民政府民族责任意识增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国民党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
15.
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最突出的是
A.《共同纲领》的贯彻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D.基层民主选举的普遍推行
16.
“从某种角度看,***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A.日本一直谋求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B.改善中美关系是两国共同要求
C.美国需要缓和对华关系以对抗苏联
D.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台湾问题解决
17.
英国在1950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A.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18.
在冷战过程中,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由于越战的拖累和旷日持久的冷战,美国经济日衰,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在资金和市场等方面对其亚洲盟友以支持,促成了“四小龙”的腾飞。从中可以看出
A.亚洲经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
B.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
C.亚太经济合作前景广阔
D.两极格局影响世界经济
19.
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
20.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
①孟子  ②荀子  ③韩非子   ④苏格拉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1.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C.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D.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22.
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B.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23.
汪鸾翔先生创作于1923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
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24.
传统的经世思想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变化,“经世思想不仅包涵批判现实、倡言改革的振兴实学的内容,而且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以下思想,可以归入鸦片战争后经世思想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25.
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26.
法国文学家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英国诗人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均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D.人性解放的渴望
27.
在罗马教会的裁判下,伽利略被监禁在水牢;在英国社会转型中,牛顿荣膺皇家学会会长;在法国大革命狂潮中,拉瓦锡在断头台上痛苦挣扎;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德国纳粹迫害中,爱因斯坦被迫背井离乡。这些科学家的命运说明
A.科学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自我牺牲
B.科学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C.科学家要有献身真理的斗争精神
D.近代欧美国家对科学家缺乏尊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