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33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5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材料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
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的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2.单选题(共33题)

3.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近代中国持这一观点的应是:
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洋务派
C.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
D.19世纪末维新变法的领导人
4.
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5.
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种民本思潮
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
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
D.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6.
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
A.反对宗教信仰
B.否定专制王权
C.提倡人性解放
D.追求科学理性
7.
宗教改革后,新教牧师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市民,来自于城市贵族、商人和手工工匠家庭。据历史学家伯那特·弗格勒研究:16世纪斯特拉斯堡的第二代新教教士主要是牧师和手工工匠的儿子,贵族和商人退出了竞争教职的行列。这种现象
A.说明了新教教士必须服从世俗政府的管辖
B.导致了新教教会和神职人员需要缴纳赋税
C.强化了新教进一步简化了宗教仪式和教规
D.主要由于新教所倡导最高的权威是《圣经》
8.
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9.
南宋时期,词体渐尊,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的独立文学样式,占据了宋代文学的主导地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教育的发展,民众素养提高
B.科举制度完善,诗词受到重视
C.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D.印刷技术进步,文化广泛传播
10.
“当正直的人对一切人都遵守正义的法则,却没有人对他遵守时,正义的法则就只不过造成了坏人的幸福和正直的人的不幸罢了。因此,就需要有约定和法律来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起,并使正义能符合于它的目的。”这段论述出自
A.伏尔泰《哲学通信》
B.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1.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12.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这从侧面反映出他
A.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C.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13.
薄伽丘认为,即便是马夫同国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十日谈》中也有不少故事叙述了出身微贱的人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这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奋斗
B.文艺复兴倡导民主自由原则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
D.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14.
18世纪以前,“古代中国”在西方人的笔下可说是尽善尽美,但自19世纪以来,英、美基督徒却将其变成了诈骗、不公正、没有灵魂、杀婴、奴隶、仇外主义、否认真理的代名词。对“古代中国”的不同描述反映出
A.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受到冲击
B.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日益深入
C.西方经历了剧烈的观念变动
D.西方世界兴起和中国的衰落
15.
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
D.德意志的统一
16.
一天课外活动时,同学王力说“今天的风真大,天气转凉了”。而同学刘敏则说“今天的风好凉爽,真是好天气”。与他们的说法观点相似的是
A.“水是万物的本原”
B.“心外无物”
C.“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D.“人是万物的尺度”
17.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以独特的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被誉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据此可知孟德斯鸠
A.摆脱了古代罗马法学的影响B.丰富了法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C.奠定了西方法律的基本框架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18.
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C.戏剧创作深受重视D.知识分子受到保护
19.
18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一股博物学热,这股博物学热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流行性的自然崇拜之风。“自然界几乎被视作神”,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德导师。当时的思想家热衷于从精神上追寻人类早已逝去的“自然状态”,并进而移情于实际存在的自然界。出现材料中“博物学热”的历史条件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运动的影响
C.生物进化论提出
D.人文主义的复苏
20.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这是唐代诗人李颀赞赏其书法家好友的经典诗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苏轼
D.张旭
21.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A.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C.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22.
(题文)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 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小说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改良派政治立场发生重大变化
23.
苏轼曾有这样的感慨:“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以看出,从“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到“多且易致”的原因是
A.造纸术的革新
B.雕版印刷的推广
C.活字印刷的普及
D.科举取士的需要
24.
康熙年间,我国开展全国性的地图三角测量绘制《皇舆全图》时,吸取了欧洲制图优点,实测并采用经纬图法比例,而且还采用了地图投影方法。由此可知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传统科技
C.清代中国已经远落后于西方
D.康熙年间尚未实行闭关锁国
25.
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理论学派纷繁复杂
B.中国政局动荡经济凋敝
C.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明朗
D.资本主义是其理想目标
26.
关于新文化运动,《重说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都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该言论表明新文化运动
A.偏离了反封建专制的初衷B.实现了中西文化合理交融
C.具有强烈的全盘西化色彩D.过分强调文学内容的改良
27.
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28.
《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产物,但是到甲午战争前在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引起反响;但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知识界畅销的读物。《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表明
A.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只关注科举考试,不关注社会变化
B.日本民众在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了解远远超过中国
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内敛”的思维方式抵制外来知识
29.
1916年,严复在《畴人》诗中说:“孔门说人性,愚智都三科;其才可为善,著论先孟轲……日去禽兽远,用礼能贵和。人皆得分愿,后舞间前歌。自由复平等,一一如卢梭。所忧天演涂,争竟犹干戈。藉云适者存,所伤亦已多。”据此诗可知,严复
A.抨击儒学阻碍了社会近代化
B.批判进化论在社会中的运用
C.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
D.在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
30.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31.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了一种民主哲学”,“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的是科学……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人需要向中国学习”。据此可知,孙中山
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优先于政治制度
B.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C.坚持反帝立场反思西方的民主制度
D.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了民主因素
32.
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之辩。“近墨者未必黑”这一论点凸显的时代特征
A.墨家学派的时代价值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探索
C.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33.
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A.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说明我国高校达世界先进水平
C.反映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不均衡发展
D.适应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34.
“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下列作品的风格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35.
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A.逐渐以想象为其特征
B.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C.在发展中呈现融合性
D.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选择题(共1题)

36.

现要完成下列3项抽样调查:

①从10盒黑色水笔芯中抽取2盒进行质量检查.

②天空影院有32排,每排有60个座位,《速度与激情7》首映当晚,恰好坐满了观众,电影结束后,为了听取意见,需要请32名观众进行座谈.

③抚州市某中学共有160名教职工,其中一般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请问较为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