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村料: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年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救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
村料: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晚清的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回应,在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为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年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甲午战争的失败,使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救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钟少异高炜《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两次军事变革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两次军事变革失败的原因。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眸)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同时,为着手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开征了所得税,为建立直接税体系奠定基础。税制改革是因民政府前期意又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在成立后,采取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按照资本主义的财政税收理论,着手新的财税制度的建设。这次税制改革,从1927年开始实施,前后将近10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划分国地税,收回关盐两税主权,修订海关税则,改革盐税制度,裁废厘金、创立统税,整理田缺和开征新税。至1936年,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关税、盐税、统税为主体的国家税系统和以田赋、营业税、契税为主体的地方税系统。同时,为着手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开征了所得税,为建立直接税体系奠定基础。税制改革是因民政府前期意又重大且影响深远的一项措施。它虽然是国民政府迫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革。
——朱雅丽《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与政府财力分析(1927-1937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前期税制改革的意义。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意义。
材料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抗疟疾的传统药物奎宁疗效减低,疟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此,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向中国求援。1967年中国启动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有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青蒿素问世40多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2017年,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摘编自《2015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成功发现青蒿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屠呦呦发现青嵩素的意义。
2.单选题- (共20题)
4.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 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 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
5.
鸦片战争后办理中西交涉的中国官员并不了解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损害国家主权之大,反以为有许多便利。这一现象说明
A.利益均沾符合中国利益 |
B.协定关税有利外贸稳定 |
C.中国官员贪污腐败无能 |
D.中国官员囿于传统知识 |
6.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
7.
“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摘自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据此推断该战事是
A.日军既定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 |
B.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开始 |
D.敌后战场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 |
8.
巴黎公社曾公布:取消市场经济自由交换的原则,禁止企业克扣工人工资;没收逃亡富人的住宅,供无家可归的工人居住,对贫困劳动者实行社会救济。这些措施有利于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
B.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C.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
9.
印尼开国总统苏加诺谈到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当中国龙、印度神牛、埃及斯芬克斯(即狮面人身像)、缅甸孔雀、泰国白象、越南九头蛇、菲律宾虎和印尼牛一起共舞时,殖民主义将被彻底粉碎。”这次会议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A.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共识 |
B.打破了美苏两极格局局面 |
C.为亚非国家后来合作奠定基础 |
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
10.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私人武装多由徒附和宾客组成,并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家兵护卫田庄。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
B.具有社会治理功能 |
C.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
D.是分封制度的延续 |
11.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
B.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
C.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
D.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
12.
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农民税负加重 |
B.土地兼并严重 |
C.纸币贬值加速 |
D.自然经济解体 |
13.
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宋代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
C.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14.
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 |
B.南北方气候差异 |
C.人口增长的需求 |
D.殖民活动的推动 |
15.
对哥伦布及其开辟新航路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利弊得失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据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
A.西欧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 |
B.西欧各国纷纷开始海外探险 |
C.不同文明得以交融和发展 |
D.人类历史迈入工业文明时代 |
16.
在1636年到1637年间,荷兰出现了一股争相求购郁金香的热潮,导致郁金香价格急速上升,当时很多人变卖家财,参与到投机郁金香上。到1637年后期,郁金香泡沫破裂,很多人蒙受巨大损失,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这反映出当时的荷兰
A.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人们的投资观念 |
B.与东方经济往来日益频繁 |
C.经济的泡沫化引发世界市场的波动 |
D.民族主义推动了国花种植 |
17.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说过:“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
B.列强入侵与农民运动的冲击 |
C.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
D.儒学受外来思想的冲击 |
18.
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有一定自主权 |
B.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 |
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
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 |
19.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
B.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
C.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
D.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
20.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奇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
B.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
C.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
D.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
21.
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不敢自承,何则?感情所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表明
A.历史记述不可避免夸大其词 |
B.辨析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
C.亲历者的记述最为史家看重 |
D.谦虚谨慎是史学家必备品质 |
22.
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总结康德的思想,最初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后来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这反映了当时
A.人们对待上帝的态度摇摆不定 |
B.“科学万能论”让理性无限扩大 |
C.反对天主教会成为时代的潮流 |
D.人们反思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