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
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
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
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
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
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
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
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
材料二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
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
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广州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材料一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
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
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
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
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
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
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
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
——根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材料二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
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
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
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
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广州之始。
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
——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单选题- (共25题)
2.
雅典城邦所有拥有实际权力的官职,通常都是由10位公民担任。这说明
A.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消失 |
B.雅典民主具有集体主义特征 |
C.民主政治具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
D.雅典民主具有轮番而治特征 |
3.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这反映了在古代罗马
A.法律缺乏社会道德色彩 |
B.公民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
C.注重对社会财富的节约 |
D.强调法律的最高权威性 |
4.
2017年5月3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获女王同意正式解散议会。议会解散后,议会下院所有席位自动空缺,但包括首相在内的所有内阁大臣仍保留现职位直至新内阁组建完成。由此可见,英国
A. 君主是虚,立宪为实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A. 君主是虚,立宪为实
B. 首相有权解散上议院
C. 内阁和首相共同进退
D. 女王有制约首相权力
5.
2016年9月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投票,强行通过了允许“9.11”恐怖袭击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法案,拒绝了奥巴马的总统否决。根据美国宪法
A.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
B.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
C.总统可提起全民公决 |
D.该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
6.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命调时间 | 调出省 | 兵数 | 调往方向 |
1841年1月5日 | 贵州 | 1000 | 广东 |
1842年3月24日 | 甘肃 | 1000 | 浙江 |
1842年6月1日 | 山西 | 1000 | 江苏 |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 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 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 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7.
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
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 |
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 |
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 |
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 |
8.
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
A.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A. 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 中共中央坚持走苏俄道路
C. 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 此时***已经离开领导岗位
9.
蒋介石在11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不愿决定离京日期,余能多留京一日,***与阵亡将士之灵,亦必得多安一日也。对上对下、对生对死、对艰难缔造之首都实不忍一日舍弃,依依之心,不知为怀矣。该日记的背景是
A.淞沪会战结束,日军进攻南京 |
B.日本改变方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C.渡江战役爆发,南京即将解放 |
D.中共战略反政,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
10.
“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新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
B.新政府没有给人民和平与土地 |
C.新政府没有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D.俄国全部政权已转归属苏维埃 |
11.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在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安排下,香港民主人士秘密北上进入解放区的有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新政协。这一行动的目的是
A.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
B.恢复在港民主党派的组织工作 |
C.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
D.把握时机积极寻求香港回归 |
12.
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各省、各白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这种变化说明了
A.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
B.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 |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13.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完全消失 |
14.
(月考4)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
C.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
15.
1955年12月2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信中表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我极为重视的一种趋势”,“美国准备对任何旨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有益建议表示欢迎”。美国的这一表态
A.出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 |
B.对欧共同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
C.有利于推进德国统一进程 |
D.忽视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 |
16.
有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A.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 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17.
《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A.脆弱性 |
B.落后性 |
C.封闭性 |
D.先进性 |
18.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19.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夺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A.殖民扩张推动中西之间的贸易 | B.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 |
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 D.“地理大发现”引发西欧商业革命 |
20.
下表是1900—1901年英、德、法、美四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对该表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它三国
B. 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
C. 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
D. 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
国家 | 英 | 德 | 法 | 美 |
城市人口比重 | 77% | 56.1% | 41% | 39.7% |
A. 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它三国
B. 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
C. 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
D. 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
21.
如图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A.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
B.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了广阔市场 |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
D.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
22.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变化体现了
年份 | 原料 | 手工制品 | 机器产品 |
1893 | 15.6 | 81.8 | 2.6 |
1910 | 39.8 | 41.4 | 18.8 |
1920 | 40.1 | 39.4 | 20.5 |
中国出口商品比重变化体现了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
C.中国传统手工业的衰败没落 |
D.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
23.
(题文)有学者说:“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下列选项与该学者观点相吻合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
B.罗马教皇专制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
C.资本主义发展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
D.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
24.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
B.既“贵儒”又“尊道” |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
25.
19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作家“以研究者姿态出现,试图以科学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剖其中的奥秘。”这些作家的创作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代主义 |
D.现实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