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浙江省杭州十四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422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2/2/2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6分)“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的一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于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有关“里程碑”的表格。

历史地位
理由
图片一:(1)2分
这本书是由李四光根据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实践,以及他近四十年从事地质学研究的成果,从而创立地质力学这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总结。
图片二:近代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4分)
 
2.
(10分)在世界大战的激烈厮杀背后,经济往往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的来看,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和运行故障造成的……当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和伴随商业角逐的外交战仍不足以达到预期目的时,个别国家很可能不惜军事冒险,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还提供了就业机会。例如:美国的失业人数直到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开始重整军备时才大大减少。同样,希特勒因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的计划,才迅速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各企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希特勒之所以能最成功地使其国家摆脱经济萧条,是因为他在其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30—1938年大国国防开支(以当时百万美元为单位)
 
日本
意大利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1930
218
266
162
512
498
699
1933
183
351
452
333
524
570
1934
292
455
709
540
707
803
1935
300
966
1607
646
867
806
1936
313
1149
2332
892
995
932
1937
940
1235
3298
1245
890
1032
1938
1740
746
7415
1863
919
1131
 
——根据《大国崛起》相关数据整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提出了什么观点?(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前市场经济出现的“运行故障”有何具体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国防开支呈现怎样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30年代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2分)
(4)鉴于二战的巨大损失,为缓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矛盾”的需要,二战后初期,西方各主要国家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调整?(1分)
3.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它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我国独处一方,远离它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这种特殊环境带来的优越条件呢?为什么要放弃我们自己的立场而站到外国的立场上去呢?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命运同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交织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之中呢?我们真正的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的同盟。

——华盛顿《告别演说》

(1)华盛顿发表这一演说时,欧洲正在发生的“争执”是什么?从材料一中概括华盛顿的外交主张。他的主张对19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二 1914年8月19日,(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出的讲话中声称:“我要冒昧地向你们提一个严重警告,不要出于党派意见,不要因为热烈地偏祖某一方,而作出最强烈、最巧妙、最根本地破坏中立的行为。在这些即将考验人们灵魂的日子里,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政府对当时欧洲爆发的战争采取了什么政策。并说明美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材料三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战争咨文》发表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参加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2.单选题(共15题)

4.
历史学家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和约后,带病在美国作了1万公里的旅游,到处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瘫痪。但是,参议院就是不买账,1920年3月,最后表决时,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威尔逊及其“国联”方案的最终结局,反映了美国的政治特征是
①孤立主义势力的强大
②总统“统而不治”
③综合实力在一战后受到削弱
④政治体制中的“制约与平衡”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
新中国成立当天,知识分子胡风奋笔写下“时间开始了”。从此,在***同志领导下
A.中国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B.知识分子参政的梦想实现了
C.中国经济开始与世界接轨了D.中国可以独立自主搞建设了
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争论,邓小平坚定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他这样做直接针对的是( )
A.经济上计划与市场的纠缠B.政治上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C.指导思想上的“两个凡是”D.外交工作中的“自我封锁”政策
7.
图为毕加索画作——《格尔尼卡》,此画反映的题材是
A.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在一战中遭到德、奥军队的突然袭击
B.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到纳粹德国的野蛮轰炸
C.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在西班牙内战中遭到叛乱军队的突然袭击
D.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在二战中遭到德意空军的野蛮轰炸
8.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大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辛亥革命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10.
马恩河战役使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德国参谋总长毛奇向德皇报告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英法比军队战斗力相对强大
B.“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军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C.俄军在东线发动进攻
D.当时战略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11.
该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发行的一枚邮票

在下列内容中,符合其发行背景的是:
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
②太平洋战争实现了战略转折;
③中国战场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④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了胜利;
⑤北非战场已成为盟军的跳板;
⑥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12.
唐太宗的开明政治和制度创新,造就出的时代风貌是:
①兼容并蓄;②博大开放;③昂扬进取;④全面辉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
亚里士多德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这体现他对真理的尊重。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相比较较,亚里士多德坚持的“真理”是
A.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B.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
C.具体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成的
D.中庸之道是明知的态度与方法
14.
普朗克,19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德国科学界领袖,1913年曾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并称其为“当代哥白尼”。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或支持或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进行联系。这是因为爱因斯坦
A.成就远远超过普朗克
B.坚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15.
人们形容李四光所创立的新兴学科是“一条腿站在地质学方面,另一条腿站在力学方向”。该学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
①寻找勘探油田;   ②寻找铀矿资源;    ③预测地质灾害;   ④进行冰川研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
16.
关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都出生于德国;
②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③两人合作创建了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
④恩格斯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无私的支持着马克思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
法兰西第一帝国强盛的顶点和崩溃的起点分别是:
①与第三次反法同盟作战;
②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作战;
③与第五次反法同盟作战;
④东征俄国;
⑤滑铁卢战役;
⑥莱比锡会战
A.①⑥B.③④C.②④D.②⑤
18.
下列关于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开展家庭纺织运动,实现印度的棉布自给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抗英运动
C.甘地先后领导了三次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
D.在“食盐运动”中,他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

3.选择题(共7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序号

批准时间

条文节录

4

1791年

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0

1791年

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15

1870年

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22

1951年

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26

1971年

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21.

下列物质:①蔗糖 ②麦芽糖 ③淀粉 ④纤维素 ⑤油脂 ⑥蛋白质,在酸存在的条件下分别进行水解,其水解的最终产物一定只有一种的有(  )

2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从古老文明的摇篮印度走出来,几千年间,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材料  公元1世纪,阿拉伯商人将精美的细棉布带入欧洲。15世纪,英格兰出现棉花种植,随后被英国殖民者带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棉织品的魅力渐渐征服了欧洲人,对棉织品的需求与日俱增。18世纪中叶,棉纺织业率先出现了机器生产,英国工业革命由此开始。工业化生产扩大了对棉花的需求。英属北美殖民地南部因其自然条件适宜,棉花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的主要棉花原料供应地。创造了所谓“棉花王国”的神话。美国南方的种植园主千方百计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棉花种植园,并且认为“人们不敢向棉花开战,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向棉花开战,因为棉花就是王。”

——摘编自[法]埃里克·奥森纳《棉花国之旅》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种植业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3.

有关我国台湾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根据材料,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25.

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