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建立起,对内致力于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应对共产党挑战,巩固国民党政权,发展经济,解决财政赤字。对外收回关税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从表面上看,一个进步的新的中国似乎正在崛起。仅在进步的表象之下,存在着社会经济不公正和财政赤字严重等根本问题。国民政府占人口80%的农民所处的困苦和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无所作为。支持国民政府的军阀、将领、官员、商人、高利贷者,也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不希望因改变现状而引起社会混乱。据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收获粮食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缴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此外,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沿海省份落入日军之手,导致关税收入丧失,加之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财政赤字更加严重。为此,政府采取增加纸币发行量的手段。纸币发行量从1937年抗战爆发时的19亿元法币猛增到1945年的10319亿元法币,导政通货膨胀和经济灾难,甚至摧毁了国民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面临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摆脱统治危机的措施和效果。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建立起,对内致力于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应对共产党挑战,巩固国民党政权,发展经济,解决财政赤字。对外收回关税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从表面上看,一个进步的新的中国似乎正在崛起。仅在进步的表象之下,存在着社会经济不公正和财政赤字严重等根本问题。国民政府占人口80%的农民所处的困苦和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无所作为。支持国民政府的军阀、将领、官员、商人、高利贷者,也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不希望因改变现状而引起社会混乱。据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收获粮食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缴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此外,抗战全面爆发后,由于沿海省份落入日军之手,导致关税收入丧失,加之军费开支不断增加,财政赤字更加严重。为此,政府采取增加纸币发行量的手段。纸币发行量从1937年抗战爆发时的19亿元法币猛增到1945年的10319亿元法币,导政通货膨胀和经济灾难,甚至摧毁了国民政府。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面临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摆脱统治危机的措施和效果。
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怀素(725~785)字藏真,是唐代杰出的狂草书法大师。其家族渊源深厚,他的伯祖父惠融禅师便是一位出家为僧的书法家,他的叔父钱起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怀素的草书若行云流水、力量充沛、感情奔放、纵横飞舞,其创作基本上脱离了书写的实用性而近乎抽象的符号或造型运动,完全是一种抒情达意的艺术境界。《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清代藏书名家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怀素的书法成功在于他对草书艺术的独特把握以及艰辛漫长的勤奋练习,唐朝翰林学士李肇《唐国史补》中曾道:“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集埋于山下,曾曰‘笔冢’。”
——摘编自李慧《中国史论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怀素书法的风格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素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材料:怀素(725~785)字藏真,是唐代杰出的狂草书法大师。其家族渊源深厚,他的伯祖父惠融禅师便是一位出家为僧的书法家,他的叔父钱起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怀素的草书若行云流水、力量充沛、感情奔放、纵横飞舞,其创作基本上脱离了书写的实用性而近乎抽象的符号或造型运动,完全是一种抒情达意的艺术境界。《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清代藏书名家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怀素的书法成功在于他对草书艺术的独特把握以及艰辛漫长的勤奋练习,唐朝翰林学士李肇《唐国史补》中曾道:“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弃笔堆集埋于山下,曾曰‘笔冢’。”
——摘编自李慧《中国史论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怀素书法的风格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怀素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兵操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也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先声。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新军改用洋枪洋炮,并聘请洋人充任兵操教练训练军队。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校体操以兵操为主。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体育就是“军国民教育”,学校体操课应以兵操为主。一战结束后,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人们感到军国民主义教育没有前途;五四运动中,学校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受到进步人士的谴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都自行废止兵操;1922年北洋政府依照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制定的草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正式把兵操课改成体育课。从此,学校体育中兵操被废止,代之以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学校体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志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兵操训练在一战前后各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兵操变革的原因。
材料:兵操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也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先声。19世纪中叶,清政府的新军改用洋枪洋炮,并聘请洋人充任兵操教练训练军队。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学校体操以兵操为主。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体育就是“军国民教育”,学校体操课应以兵操为主。一战结束后,实行军国民教育的德国战败,人们感到军国民主义教育没有前途;五四运动中,学校以兵操为主的体育课受到进步人士的谴责,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都自行废止兵操;1922年北洋政府依照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主干的全国教育联合会制定的草案,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正式把兵操课改成体育课。从此,学校体育中兵操被废止,代之以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学校体育朝着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方志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的兵操训练在一战前后各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兵操变革的原因。
4.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7年之所以成为至关重要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只有时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个一战的例子论证埃德蒙·伯克的观点。
材料一
1917年之所以成为至关重要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
“只有时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个一战的例子论证埃德蒙·伯克的观点。
2.单选题- (共7题)
5.
“务须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嘎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西方列强的这些强烈愿望最早实现于
A.中英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题文)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B.中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
C.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
D.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
7.
《天公报》社评曾对某战事评论说:“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此“战事”的重大意义在于
A.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
B.确保了援华战略物资的运输 |
C.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 |
D.标志着抗日战争大反攻开始 |
8.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绞绸之利”。这种“迁业’现象本质上反映的是
A.农村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
B.国家推行了重商主义政策 |
C.农村经济结构已发生改变 |
D.手工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 |
9.
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积极发展民营企业 |
B.鼓励创办国营企业 |
C.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
D.禁止官办工商企业 |
10.
20世纪初,国籍法在中国引起了社会热议。一时间,发表了许多有关国籍、国籍法内容的文章。如:《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向题》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 |
B.西方法制精神深入人心 |
C.西方各国排华日益严重 |
D.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